佛乐洗涤心灵_心灵禅语_堆糖句子网

佛乐洗涤心灵_心灵禅语_句子迷网

1、 ⊙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在人生道场中就会活得很快乐。——证严法师

2、 ⊙知苦无生,是名苦圣谛。知集无和合,是名集圣谛。于毕竟灭法中,知无生无灭,是名灭圣谛。于一切法平等,以不二法得道,是名道圣谛。《思益经》卷一

3、 【足与闲】 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始是闲。

4、 ⊙谓空无我所显真如,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古印度)护法等《成唯识论》卷二

5、 ⊙生活中,一个有自制能力的人,才能够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与人与事,才能够进退有度,并保持着宁静中的“大气”或“静气”。

6、 ⊙【佛心禅语】 万事皆有缘,人生当随缘。随缘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忧,不 躁进,不强求。以佛心保持平和,能处变不惊,并能体会到生活之乐 之关。

7、 ⊙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古印度)弥勒《辨中边论》卷下

8、 对他人友爱,才能收获爱。

9、 菩萨的爱像一杯清水,可以从上透视到底,没有一点色彩,此即“清水之爱”。

10、 ⊙曾经问过很多人:别人赞美你,你会变得骄傲吗?几乎没有人点头说是。其实,自己对自己的接纳和赞美,也不会真正导致自满和退步。这种自我赞美和接纳,是对老天造物的认可,是对父母的基因以及养育的敬重,是对一切跟自己有关的人的肯,也是送给所有关爱自己的人的最好的礼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任何方式,会比对自己不满的方式,更加具有“灭绝人性”的特征了。变得更好的理想本身无可厚非。但需要记住的是,我们必须基本上认为自己是好的,然后才可以变得更好。

11、 ⊙菩萨为多人头首,见诸眷属不如法事,应呵应摈。若瞋心恶心舍不呵治者,犯重垢罪。若懒惰放逸不教呵者,犯轻垢罪。菩萨见恶众生犯戒毁禁作众罪行,菩萨自知能化为善,若恶心瞋心舍不教者,犯重垢罪。菩萨见前众生须加杖痛然后有利,自护不治者,犯轻垢罪。《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12、 内在的心灵环保先落实生根,就能做到深度的外在环保。

13、 执着就像一条绳索;贪念就像一条锁链。将来即使舍了这个身体,来生 还是会被这条链子锁在这分最烦恼的业障里。所以,我们要经常自我训练, 洗除染着的习气,锻炼出自我超越的定心。人若不好好地控制心念,一旦执 着心深植了,则习气不只在今生,还要带到来生去啊!

14、  帮助过别人什么,别搁在心里;亏欠过别人什么,一定要记 住。这个世界上,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欠债一定要还钱。

15、 ⊙凡所施为,一切功德,行恩于人,不望现报,不望生报,不望后报,是名为舍。《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一

16、 ⊙若无所得,即是得,即是现观,即是菩提。《大般若经》卷三七三,无相无得品

17、 境界来时要惜缘,去时要自在,让心不受烦恼所困。

18、 ⊙【善与恶】贫穷困乏的人最渴慕财富,饥寒交迫的人最盼望温饱,自知罪恶的人最向往善行。知道饿才想吃饱,知道穷才会挣钱,知道恶才会行善。知恶是行善的第一步。自觉愚恶的人,比自认为贤善的人更渴慕善义,如同饥饿的人比腹胀的人更有食欲一样。自觉愚恶,才能生起明辨善恶的智慧,向往善义的渴慕,以及止恶行善的勇气与力量。这个世界,唯恶无善。自觉愚恶,便是大善。自觉愚恶的人最真实,自觉贤善的人最虚伪。自觉愚恶的人,只想念佛,不想谈善,因为他无善可谈,只有佛念。自觉愚恶,贵在“自觉”。觉愚觉恶,便已离愚离恶。说善恶,很累,很无聊,很没意思,不如“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说善恶,便是说是非。以善的面目出现的恶,比以恶的面目出现的恶,更恶;包裹善衣的恶,比不包善衣的恶,更有杀伤力。

19、 ⊙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非余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梵网经》卷下

20、 人间净土理念主张用佛教改造人世间,以普度众生为己任。

21、 ⊙学道贵有品格、有识量,而且文字记问不与焉。有品格、无识量,不足旷超千古,犹无品格也。有识量、无品格,不足砥柱中流,犹无识量也。品格、识量既具,则不被眼前活计所局、时流习气所迁,纵钝若桀院,而“拂尘除垢”四字义熟,便堪证沙门果,发无碍辩,况本解文义者哉?(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四

22、 ⊙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摩诃般若经》卷二十九,七喻品

23、 正确地放下,是一个人生理与心理健康成熟的表现。我们应该根据自己 的实际情况,放下自己能力以外、精力不及的部分,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目 标,唯有如此才能从中解脱出来,把握住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只要随遇而安 就能自得其乐;只要放下就能解脱。放下是一种选择、一种智慧。

24、 ⊙【禅语感悟】 谁都会有不自知的时候,不过是程度不同罢了。别人一句赞扬的话, 自己嘴上谦虚,心里却喜不自胜,觉得自己多么了不得;别人一句过激的 话,自己便怒火中烧,嗔恨迭起。如这般,自己的喜怒哀乐全是由别人左 右的,自己做不了主,好像傀儡一样,丧失了自我。

25、 ⊙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日具足法施。《维摩经》卷上,菩萨品

26、 而心斋坊的了凡先生则是因为年少时偶然在火车上认识了他的恩师,师父曾用铁板神数推算出他一生的命数,命里说他在二十八岁左右会经历一场惨烈的车祸,车祸会导致他半身瘫痪。那时他十分灰心丧气,觉得自己命不如人。师父随即大慈悲心点拨他,虽然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一生下来就注定,虽然生命的基数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他的走向,只要我们摒除恶业,多做善事积德修福,便能改命立命。

27、 我们时常会被困难吓倒,却一直不知道自己就站在解决困难的最前沿。

28、 ⊙ 人生在世,没有人不渴望得到幸福和快乐,其实它们就在我们身边, 只要我们能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佛日:“佛在心中。”同样道理,幸福 和快乐,也在人心之中,即所谓“福由心生”。

29、 听法后,能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谓之“受法”。

30、 ⊙诸法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大般若经》卷四二一,无边际品

31、 【能行、能舍、能为】 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为能为者,才能修成正果。

32、 勇于承担,才有改变的机会。

33、  你还很年轻,有许多路等待你去走,有许多事等待你去经 历,一切都不可知。如果心灵是透彻的,你会一直沿着光的方向走, 光的方向就是你人生的方向。可以试着在不同的天空亮出翅膀,剪出 你想象的一切图案。

34、 古人言:“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的父母还健在时,为何我们就不能像我们初生时父母呵护我们一样来抚养善待我们的父母?这世上有很多忤逆不孝的子女,常常因为父母年老不能做事便将他们视为累赘,又可曾想过我们生下来时,不仅不能做事,从爬行、走路、吃饭、穿衣都是父母手把手教会的。父母没有嫌我们“无用”而放弃对我们的教养,而我们为何要因为“无用”而放弃对父母的赡养?

35、 ⊙设满世间一切众生,悉不知恩,菩萨于彼,初无嫌恨,不生一念求反报心,但欲灭其无量苦恼。《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回向品

36、 ⊙禅修也决不能离开世间法,决不能离开生活。离了生活,离了世间法,禅修断证便成了无的放矢。——净慧

37、 人生于世间,不一定活在别人的目光里,但却要活得像个人样,不能自私自利孤立于世间。

38、 能够远离杀生,就有了慈悲心,平等心。

39、 ⊙慈悲的本意,在于你深知整个世界都是你的一部分,不是其他,不是分割的,是统一的。当你抱怨,没有其他人会真正受影响,而你是唯一真正听到你的抱怨的!你所给予的,即是你所受的。

40、 ⊙包容,既是理性的抉择,亦是品德的使然。许多时候,加之我们的,来自别人的伤害,是出于无奈的;对方的迫害,是被强制的;对方的欺骗,是情不由己的;对方的背叛,是心不由衷的;对方的谎言,是为了自我的基本保护;对方的失信,是因为世上的失信太多。因此,真的,不要埋怨。如要埋怨,就埋怨自己。为什么自己障碍如此之多?为什么自己福报如此之小?为什么自己前世积德如此不够?为什么自己的好运如此之少?

41、 必须通过不懈的实证,才能悟到佛法的真谛。

42、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维摩经》卷中,佛道品

43、 禅诗日: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就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都具有佛心良知,但是为名利尘俗而蒙蔽掩盖;一旦将那些贪嗔痴的尘垢去除,因戒、定、慧而产生出的智慧和光明的眼睛,就可看透人间万象和山河大地了。

44、  当你老了、痴了、被整个世界遗忘了,那个对你不离不弃的 人才是最爱你的人,也是最值得你珍惜的人。

45、 ⊙ 对于挨骂的人,要反思自己为什么会挨骂,但不必睚眦必报,以牙还 牙。有人背后骂你,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 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46、 ⊙如一块土,被人掷空,复落于地,此由现因,非大地先业之所招。……复如人死,有因先业力尽而死,亦有由现所行能毁先业,非时而死,或及时而不死。《那先比丘经》

47、 ⊙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观三界如牢狱,亲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清)省庵《劝发菩提心文》

48、 ⊙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如出世之人所知者,名第一义谛;世人知者,名为世谛。……有名无实者,即是世谛;有名有实者,是第一义谛。《大般涅槃经》卷十三,圣行品

49、 ⊙越亲近自然,焦虑越易消失大自然具有无穷无尽的美,能给人们疲惫的心灵带来抚慰。王维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呜春涧中。

(0)
上一篇 2022年5月5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