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语录_句子迷网
1、 ⊙人一旦失去了安详,同时便会褪失了生命的华彩。是女孩子,不会再容光照人;是男孩子,就面目可曾。用通俗的话说:这个人就现出衰相,就显得倒霉。一一耕云先生
2、 ⊙信仰宗教,能够正信最好;不能正信,迷信也比不信好;但是宁可不信,千万不能邪信。信仰错误,就如走差了道路,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系列·人生与社会·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诸佛菩提极甚深故,若不厚种善根,恶知识所守,难得信受。《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
3、 ⊙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一切智最初因缘。《华严经》卷六十二,入法界品
4、 ⊙心若无事,万法不生。意绝玄机,纤尘何立?道本无体,因体而立名。道本无名,因名而得号。一《盘山宝积禅师》禅德,譬如掷剑挥空,莫论及之不及,斯乃空轮无迹,剑刃无亏。若能如是,心心无知。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始为道矣。——《盘山宝积禅师》
5、 ⊙当知布施之时,恒怀欢悦,身意牢固,诸善功德,皆悉具足,得三昧意亦不错乱。《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善聚品
6、 人总是在克服一个一个困难的前提下才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成功。只有迎难而上、知难而进,这才是应有的精神。
7、 ⊙很多事,唯有当距离渐远时,才能回首看清它。或许,从我们眼前走过的人很多,踏入我们心灵的人很少;或许,搅动我们心思的人很多,在心灵留下痕迹的人很少。被挫折历练后的人总是更顽强、更成熟、更加勇敢,也就能看到近在咫尺的成功。许多事情还是看淡的好,人生的过程不过就是失与得,看淡了也就轻松了。
8、 ⊙古人道,活计随分做,生死如推磨。一口气不来,总是他人个。诚哉是言也。——《天如和尚语录》
9、 欲望从何而来?来自我们对物质名利所怀抱的虚荣享受,来自我们可怜的自尊,来自我们自大的面子,来自我们对物质的无限渴望。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他把个体心灵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领域。本我只根据快乐原则追求直接性欲的满足,自我以现实原则为指导,并必须按本我的意志行事,超我即道德化的自我,根据至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以达到自我理想的实现。
10、 可以不仁,但不可以害人;可以寡义,但不可以弃义;可以 薄礼,但不可以无礼;可以弱智,但不可失智;可以少诺,但不可以 背信。这是最起码的做人底线。做人要有底线,没有底线容易堕入深 渊。这个底线的标准可以不一样,但不能没有,否则人世间岂不到处 是鬼魅,形同地狱?
11、 ⊙迷之即垢,悟之即净,纵之即凡,修之即圣,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此是何物?答云:是心。答:知即是心。——《禅源诸诠集都序》
12、 做一个好人,当真是不容易:一个好人,在家里不仅要扮演仁孝的儿女角色,还要扮演慈祥的父母角色。
13、 ⊙一切善、不善法,心为根本。《正洪念处经》卷六十一
14、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人诸趣。《楞严经》卷一
15、 ⊙(一)定慧相须,戒为定基无禅不智,无智不禅;道从禅智,得至泥洹。《法句经》卷下,沙门品
16、 ⊙纷扰练心,静时养心,坐时守心,行时验心。莫说无益身心之语,莫入无益身心之境,莫动无益身心之念。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休必劳心。
17、 人们大多数只对有安全度的人发脾气。因为在那个安全度之内,你潜意识知道对方不会离开你。所以,胡闹也是一种依赖。当你总在某一个人面前随意发脾气时,你不妨考虑他或她可能是你一生要托付的人!当然,这个决定会长久些,最初你都不会去留意,他或她是在你阅人无数、身心俱疲之后你才会去想结婚的人。
18、 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还是要从解决文化危机下 手,大力弘扬中国五千年传统道德精华,进行全社会的道德重建。解 决文化危机难吗?找到要领就很容易,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的传 承,即使是今天的人,身体里仍然有这种文化基因,只不过这个基因 在沉睡,我们的任务就是尽快唤醒它。
19、 ⊙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佛经
20、 孤羊对群狼说,我是和平主义者。群狼大笑:跟你讲和平, 那我们吃什么呀?谁让你的肉那么鲜美,你的血跟石油一样诱人而 昂贵。
21、 ⊙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父母复以五事敬亲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人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须。《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22、 ⊙以应萨婆若心,行五波罗蜜,勤修不息,亦安立一切众生于五波罗蜜,以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毗离耶波罗蜜。《摩诃般若经》卷五,问乘品
23、 ⊙有二种精进:一动相,身心精勤;二灭一切戏论故,身心不动。菩萨虽勤行动精进,亦不离不动精进,不动精进不离般若波罗蜜。(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八十一
24、 ⊙ 释迦牟尼佛说:“不要忽视小恶。火花尽管再小,却会烧掉像山那么 高的干草堆。”一个人犯错误,也往往是从并不起眼的小事开始的。俗话 说“小时偷针,大了偷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5、 人生若欠缺爱,日子将了无生趣,毫无意义。如果有了爱,却只局限于染著的小爱,则容易损人毁己,造成伤害。所以,应该发挥无色彩的清净大爱,让自己爱得欢喜,让被爱的人自在、没有压力。
26、 ⊙念佛能超生死,为法何惜身命。
27、 禅是抵达心净的必经之路,征途漫漫,虽有风雨却仍有彩虹在云端绽放的美丽,虽有激流却仍有水花在阳光下飞溅的绚烂;虽有歧路,亦有坦途;虽有悲伤,亦有欢乐。悟道,得禅,心净则处处都有佛祖菩萨的无量功德。
28、 ⊙净土唯心,心外无。……所谓十方微尘佛刹者,吾净土中之刹也;三世恒沙诸佛者,吾净土中之佛也;极乐世界弥陀世尊,亦吾净土中之一刹一佛而已。——《天如和尚语录》
29、 ⊙譬如置毒乳中,至醍醐时故能杀人,乳时异故,醍醐亦异,虽复有异,欢第而生相似不断,故能害人。五阴亦尔,虽复有异,次第而生,相似不断,是故可言异作异受。《优婆塞戒经》卷四,杂品
30、 空过一天,不如实用一秒。
31、 ⊙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古印度)龙树《中论·破因缘品》
32、 ⊙让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吧!有了它,你会平和面对动荡不安,积极应付挫折困难,于寒冬里感受到暖意,在风雨中体会到幸福。
33、 ⊙我们的才能并不取决于别人对我们的态度,也不会因为遭受挫败而贬值,无论别人怎么侮辱、诋毁、践踏,我们的才能依然存在。正视自己的能力,不要因为别人的评价和态度而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因为无论别人怎么说,我们的才能都不会因此而改变。
34、 人生的一切,不是算来的,而是感来的;不是求来的,而是修来的。
35、 ⊙若见众生,爱念欢喜着,当作是念:如是众生,过去世时,必为我等父母、兄弟、妻子、亲属、师友、知识,如是长夜生死轮转,无明所盖,爱系其颈,故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杂阿含经》卷三十四,第945经
36、 如果影响不了别人,就做自己该做的事吧!
37、 ⊙远远地欣赏,往往是默默无声的,也不企求结果的。当风雨来临时,给美丽以呵护,当美丽欢笑抵达时,又远远地微笑着欣赏。远远地欣赏,更是一种人生的意境,是一管短笛共流水,惯看春风秋月,是“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38、 ⊙是知直了此心,无行不足,以一心具足万行,无一行而非心故。(五代)延寿《宗镜录》卷三十
39、 ⊙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圆觉经》卷上
40、 ⊙ 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有自强自立,依靠自己,才能有 幸福的人生。
41、 【学问】 学问就是勤学多问。
42、 诸佛有没有老师呢?有,佛的老师就是法宝。这里的法是指真如,是一切事物的本性。
43、 当生活让我们不愉快时,我们应试着避开它,忽略它,放下它。
44、 将心照顾好,社会祥和;把心安住好,人间有福。
45、 中国古话说得好: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现实中,我们不一定知道正确 的道路是什么,但时时反省却可以使我们不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
46、 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而思想是无形无相的。也就是说,人有形的肉体有相的行为是受制于无形无相的思想。疾病也是同样的道理。
47、 ⊙有会员问:“我们怎么来观看这个世界才好?”师言:“打个比方,一般人看世界,看到一花一草,是把它看在一张白纸上;观者在看到一花一草时,是把它看在玻璃上;这有什么不同呢?看在白纸上,看似一张画,但是就看不到一花一草的因缘,是隔开来,没有生命的、单独的观看。看在玻璃上,是透明的,一花一草与自然背景、天地万物仍然相互关联,处处透着因缘和生趣;既是花草,但也不只是单独的花草而已了。”——证严法师
48、 ⊙念佛的正品是往生;惭愧、忏悔、感恩、法喜都是念佛的副产品。正品是必然会有的,自然就有的,即使不知不觉,也必定不虚;副产品则时有时无,可有可无,或有或无。
49、 人世间浪漫多情的歌者有之,情愿被毒箭射伤的情种亦有之。前者让 人羡慕,后者令人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