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禅语_经典佛语_句子迷网
1、 有些人,没信佛以前不信有天堂地狱,一直为贪图欲念享受,造作很多损人不利己的事。一旦信了佛,又迷于有天堂地狱而贪图功德,这二者都是“迷”。
2、 ⊙【禅语感悟】 盲人提灯笼是多此一举吗?在别人看来,盲人提灯笼确实是瞎子点灯 白费蜡,可对迎面而来的人来说却很有用。正是盲人的灯笼带来了光亮, 才使人们在黑暗中不至于摔跤,同时,盲人自己也不至于挨碰。
3、 ⊙一切众生命,如电、旋火轮,如乾达婆城,速过不暂停。《正法念处经》卷六十一
4、 ⊙以世间言说,名之为得。诸圣所得,非言能说。何以故?法无依止,离言说故。复次,善男子,以无得为得,亦非得非不得,说名为得。《大宝积经》卷六十,文殊师利授记会
5、 ⊙我们不定要在心外寻找财富,真正的财富,应该是内心源源不断的能量、人们追求财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然而,真正的财富并非外在的金钱与物质的堆砌,而是内心的满足和充实。
6、 ⊙一声闻乘,唯求自利而不能为利益他事。二缘觉乘,少能利他,少事而住,少得云足。是人不离生死。《佛说无上依经》卷上,菩提品
7、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有能为道者矣。《四十二章经》
8、 ⊙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序品
9、 人缘是付出的结果,得到他人的欢喜、信任和佩服。
10、 ⊙悟三世之妄心不可得而有真心,故日悟心。(五代)延寿《宗镜录》卷二十五
11、 ⊙【佛心禅语】 人最熟悉的莫过于自己,最陌生的也莫过于自己;最亲近的是自己, 最疏远的也是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就是自己!
12、 早年读苏东坡传,看到东坡与和尚佛印的一段对话,差点捧 腹。有一次东坡开佛印玩笑:“佛印大师,您知道您在我的眼中是 什么吗?”佛印问“是什么?”苏东坡大笑:“您在我眼中其实就 是一坨污秽之物!”佛印笑着双手合十:“东坡施主在我的心中就 是一尊佛陀。”行者发现这个故事很适用今天的微博。
13、 很幸运,我们每一位众生都平等地拥有追求究竟快乐的权力,也都平等地具有达到究竟快乐的潜能。非常可惜的是,我们往往将眼前的快乐当做究竟快乐来看待,而失去了获得究竟快乐的机会。究竟的快乐不在外境,而在内心。内心的祥和、安宁、喜悦、慈悲和智慧,皆是由内往外释放的,而不是靠外境求来。对现象进行分别和执著,那么现象就会成为我们遭受痛苦和烦恼的因素了。
14、 开始和结局我们决定不了,过程我们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做主。这就是 人生。
15、 ⊙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牛处故。《圆觉经》卷上
16、 ⊙伐树不伐根,虽伐犹复生,伐爱不尽本,数数复生苦。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肉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出曜经》卷上
17、 ⊙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少室六门》
18、 ⊙人为了一丝快乐而努力工作,忍受苦楚。但如果人想获得永久的快乐就必须放弃易逝的享乐;若人要结束痛苦,须将私心连根拔除,并学习惜福。“做人难”,这是古人留下的遗训,也是当代最流行的名言。当今,几乎无人不喊做人难。实际上除去私心,做人不难。
19、 ⊙普贤法身遍一切,能为世间自在主,无始无终无生灭,性相常住等虚空。《金刚顶经》
20、 人若是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即使是再多的苦难,也能够承受;不知道 自己本性的人,只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事情是做出来的,即使是遇到巨大 的困难与困境,只要做事的人在,只要愿意努力去做,困难一样可以克服, 困境中依然也可以走出一条活路来。做事的人在,努力的心在,困难就不在 话下!
21、 我们的精神一定要有抗体才能免疫,也才不致被外在的环境或人事所左右,这个抗体就是定力。
22、 被人嫉妒不是一件坏事,至少说明你比他在某些方面优秀那 么一点点。人家与你竞争,也不是一件坏事,一则提醒你,之所以被 人家竞争,说明你还没有优秀到别人难以超越的程度;二则能最大限 度地唤醒你所有的激情细胞,继续奋发。
23、 ⊙用平静的心态,去包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批判和指责,那时候才会发现,尽管还是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之中,每天面对的也是同样的人与事,但是所有的一切却因为感知不同而有了另一番模样。
24、 你可以主导你的幸福婚姻幸福是脸上的,痛苦是内心的,幸福有太多的装饰性,而痛苦一定是真实的,刻骨铭心。所以我们自己感觉到的生活和在别人身上看到的生活往往正好相反!
25、 ⊙愚蠢而憨直的人们,有的毁己,有的伤人;林中的直树被人砍,笔直的利箭伤人。(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26、 ⊙每个人的烦恼都有两个来源,一是自身的欲望,另一个就是外物,如金钱、权力、华屋、名声、美色、佳肴等,总是诱惑着人们,也烦恼着人们。
27、 人一生专注一件事,即使不成功,也一定会有所得。人一生 关注的事情太多,即使偶尔成功,也一定得不偿失。生命不仅有限, 而且无常,这个世界有你不多,无你不少,将有限的精力浪费在与自 己根本无关的事情上,何苦来哉?
28、 夫妻感情不睦,整天吵闹、互不体谅,是男女情爱的
29、 ⊙以成就大愿海故,心清净;心清净故身清净;身清净故身轻利;身清净轻利故,得大神通无有退转。《华严经》卷六十一,入法界品
30、 我们念佛、参禅,其目的就是要把守六根门头,使眼不贪美色、耳不贪美声、鼻不贪香、舌不贪味、身不贪触、意不贪染一切六尘缘影之法。
31、 漫步在晨风中,目光被自然的色彩牵引,思想吮吸自然的芳 香,我的内心无比安宁。尽情享受早晨的短暂时光,不被脂粉的面具 打扰,不必为频生的白发忧愁。林荫道上那片枯黄的落叶,尘封了春 天故事,回归本色美丽,仿佛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此刻,灵魂的 真实,人生的真相,和晨光一样清澈。
32、 ⊙【佛心禅语】 学会了感恩,我们的一颗心将会永远被温暖笼罩,被甜美滋润,我们 的生活中不会再有冰雪、冲突、愤怒、战争、咒骂,远离了这些,那我们 就会每天都生活在快乐的国度里。
33、 身体的病较好治疗,怕的是心病;有了心病,行、住、坐、卧都不得安宁,浑身不得自在,甚而吃不下、睡不着……
34、 每个人都不可能随心所欲地生活,人生注定要有所为有所不 为。能为而不为,要么是懒汉,要么是懦夫;不能为而为,要么是故 意找不愉快,要么就是一根筋。能察大势,洞悉规律,懂得何时静若 处子,何时动如脱兔,顺大势规律,在为和不为之间自在取合的人, 方为智者。
35、 ⊙问:“佛性与烦恼俱不俱?”答:“俱虽然俱,生灭有来去,佛性无来去,以佛性常故,由如虚空。以是无来去故,三世无有不生灭法。”——《荷泽神会禅师语录》
36、 ⊙彼无智慧人,行于畜生法,驰趣于女色,犹猪乐粪秽。《大宝积经》卷九十七,优陀延王会
37、 人常困于己见。知音就是真理,不是知音就变成是非。
38、 ⊙人常说:“施恩于人共享。”“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人生在世,要学会分享给予,养成互爱互助行为。给予越多,人生就越丰富;奉献越多,生命才更有意义。
39、 ⊙【禅语感悟】 无为学僧的烦恼来自于与师兄弟们的比较,来自好胜心理。“为什么 要与别人相比。别人有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是啊,每个人都 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为什么非要和别人一比高下,自寻烦恼呢?
40、 ⊙以洗器余食着于净地,令彼处众生即得利乐,我说斯等亦入福门,况复施人!《杂阿含经》卷四,第90经
41、 有慈悲心,就是佛心;有爱心、毅力,投入为人群付出,是菩萨心也是菩萨行。
42、 甘苦酸辛咸合称为“五味”,既是食物留在口中的五种味道,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生百态的滋味,其中的苦味往往和痛苦、辛苦、艰苦、愁眉苦脸等词语相联系,而真正品尝过黄连的人会知道,内心这些与“苦”相关的情绪所带来的沉重感要远远大于嘴里的味道。
43、 ⊙儿时的我们率性天真,想哭就哭,不会在乎鼻涕流下来是不是雅观;想笑就笑,不会去想咧开的嘴是不是很难看。儿时的我们善于忘记,两个人吵过架,没一会儿又言归于好;曾经那么伤害过,仍然可以做好朋友。儿时的我们容易满足,一个苹果,一块奶糖,会让我们开心一天;一个玩具,一本小书,会让我们欢跳不止。而现在的我们为什么会感到烦恼,常常是因为我们总是追求错误的东西,追求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放不下失去的东西,放不下得不到的东西。许多人想行云流水过此一生,却总是风波四起,劲浪不止;平和之人,纵是经历沧海桑田也会安然无恙;敏感之人,遭遇一点风声也会千疮百孔。
44、 人性本善,找回一颗向善的心刘善人说:人一生的寿命是有数的,福分也是有数的。吃的、喝的、都有一定数量。我们不能被这个数拘住,我们得夺数、挪数。怎么挪?
45、 ⊙王欲为治,不用贤人,既失其民,后又无福。治国不正,则使天下有争夺之心。如人治产,不勤用心,则财日耗。国有勇武习战阵者,不足其意,则弱其国。为王不敬道德,不事高明,生则贤者不归,死则神不生天。掠杀无辜,使天下怨讼,则天降灾,身失令名。治国以法,为政得忠,敬长爱少,孝顺奉善,现世安吉,死得生天。……为君当明,探古达今,动静知时,刚柔得理,惠下利民,布施平均。如是则世世豪贵,后可得泥洹之道。《佛说孛经抄》卷一
46、 开会的最大好处就是让大家能够聚在一起,见到老朋友,结交新朋友。
47、 钱财本是身外物,身外之物当然就有聚散的时候;因此,有钱时不必得意,没钱时也不必悲哀。
48、 ⊙【信】对佛法有信心的人,他的世界、生活广大精彩丰富,乃是不具信心的凡夫所不能比的。信仰佛法的人,当初也是从不信开始的,所以他完全了解并洞视不信者的内心世界;不信的人却无法窥视信者的内心。要让感情听佛法的话,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我们的根性太顽劣,太自以为是,太愚痴而又太骄慢,越愚痴就越骄慢。感情就是“我”,“我不能死,我千万不能死,佛法死了没关系,我不能死。”这是我们心里的真声音。但我们不敢承认,所以我们伪装,伪装成好的佛弟子,其实愚痴、颠倒的众生怎么可能成为好的佛弟子?除非“我”死了。
49、 觉性形之于语言,必然是清净语、慈爱语、柔软语,由此而达至我们的口业清净;觉性见之于行动,必然是慈悲奉献、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由此而达至我们身业的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