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由于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作为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已经腐败不堪。首先是因为汉代察举制实行之日久,弊端丛生,由于汉代察举制是郡国长官郡国长官把持,因此以“权门请托”和“矫情窃名”的弊端日益严重。
至桓帝时,更相乱举,人人为之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清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蝇。”
从这段引文可以看出,由于汉末门阀士族控制了选举权力,因此察举制所选出的大多是些平庸之辈,此时察举制根本满足不了当时国家对人才的需要。
并且自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后,天下大乱,战祸蔓延至全国,造成百姓颠沛流离。
而过去的察举制度多依据乡评,但百姓四处逃难,背井离乡,乡评也已不复存在,此时的大动乱使两汉以来的乡举里选的察举制无法实行。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当时的察举制已经日落西山,改革选举制度已成为大势所趋。
(二)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东汉时期盛行乡闾评议,本地世家大族的评议可以在荐举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样便干涉了朝廷的用人之权。并且容易结成朋党,导致帮派门阀的兴盛,威胁到中央集权。
而新的王朝建立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支撑,曹丕为了改变汉朝察举制带来的门阀士族逐渐壮大的状况,加强中央集权,试图通过设立“中正”一职将品评与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削弱门阀,重整官僚体系。
并且在开始推行时,由于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中正官,而根据规定,中正官一般是由现任的朝廷高官负责担任,由此选官用人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收归到了中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生政权的稳定。
延康元年,陈群为尚书时,制定“九品官人之法”,而作为九品中正制度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中正制度也在这个时候确立起来。
按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难委悉。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通典》
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个选举方法,表明中正制度已经颇为完善,即州设大中正,亦称都中正,郡设小中正,称中正,以贤能有识才能力的人担任。
由他们品评本郡的人才,定其高下,分为九品,送于中央,然后任命为官。此时的九品官人之法,是举荐还未做官之人,品定其科第等级,取其出身。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中正起着重要作用,中正的职责是根据“人才优劣”来评判人物,而不考虑“世族高卑”。
九品论人,德行才干是根本内容,也是主要依据。对于品行卓著的,就给他升品,对于道义有亏的,就给他降品。这种以德取才的做法,比之用人只看门第,区别非常明显。
魏文帝确立九品中正制是当时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是对当时社会政治权力的平衡,也是曹氏对世族的一次妥协。
因为当陈群提出九品官人之法后,曹魏最高统治者曹丕并没有过多干涉就直接通过,经过这种方式的妥协,曹丕得到了世族大家的支持,从魏王成为了魏文帝。
自确立后,在220年—280年间,九品中正制在选拔人才的作用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统治者出于维护自身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设立以中正官考评、以家世与德才为评判标准的选官制度。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选拔的相对科学性与有效性,使朝廷能吸纳优质的人才。
二、“九品中正制”的发展与演变
在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两晋时期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历史时期。西晋时期,随着门阀士族的形成,九品中正制已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选官制度,门阀制度确立。
东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基本上成了门阀的政治工具,这一制度也进入到了最黑暗的阶段。
这个时期,门阀士族垄断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出身高门成为选举的唯一标准,高门望族仰仗出身“平流进取,坐至公卿”。
选举成了门第的攀比和较量,选贤举能的原则被抛弃,整个社会因而形成崇尚门第的风气,以出身高门为荣,以出身低贱为耻。
在西晋时期,虽然反对中正制的人很多,但士族已控制了选举,这种制度实际上已成为门阀巩固其既得利益的政治工具。
而司马氏的政权是以士族为中心,自然不能反对或阻止这种趋势,因此东晋以后,门阀的形式已经凝固,士庶以血缘区别的观念也已成立,从而反对者越来越少。
在南朝170年间,门阀士族有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并垄断文化,除此之外,当时的统治者还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九品中正制进行调整,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展与完善,从而更适应于门阀的统治需要,令门阀士族在寒微人士势力崛起后,依然能够高居于社会的最顶端而经久不衰。
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的统治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一直只是流于形式。
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数不断增多,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相应的地位,而按门第高低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堵塞了他们进入上层社会的道路,再加上士族门阀长期操纵地方甚至中央财政,削弱王权,进而越来越威胁到了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利益。
于是在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为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而后,隋炀帝设立进士科,开始实行科举取士的制度。虽然后来唐朝初期又恢复过九品中正制,但很快又因出现弊端而被废除,自此以后,九品中正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结语
九品中正制作为封建社会一项官吏任免制度,首先它的积极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它改变了两汉察举制的弊端,为曹魏和西晋统治者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起到了上承汉朝察举制,后启隋唐科举制的重要作用。
但说到底,九品中正制的性质是作为替封建统治阶层服务的工具,它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因此其弊端显而易见,从而导致其在两晋以后被门阀控制,丧失了原本的职能,它不可避免地沦为了士族门阀控制政权的工具。
造成后期社会上形成一股崇尚门第、攀权附贵的不良风气,而且还助长了门阀士族庸庸碌碌、游手好闲的生活作风,因此它最终走向了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