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有哪几个(四个经济特区是哪四个)

图丨邓小平旧照

前言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于新中国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国人民逐渐走向了小康。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央在广东和福建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打开了国门。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为何没有率先被列入经济特区呢?

“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剩下的自己去搞”

1978年底,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获得了全党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很多人都摩拳擦掌,准备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大干一场。

图丨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为了有一个良好的起步,广东、福建两省根据深圳蛇口地区创办出口工业区的先例,向中央提出给些优惠政策,创办出口加工区的设想。邓小平当即对此表示赞同:

“广东、福建实行特殊政策,利用华侨资金、技术,包括设厂,这样搞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因为我们赚的钱不会装到我们自己的口袋里,我们是全民所有制,如果广东、福建两省八千万人先富起来,没有什么坏处。”

会后邓小平嘱咐广东省省委书记,不要叫“出口加工区”,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剩下的他们自己去搞。

按照邓小平的提议,中央工作会议讨论了试办特区的事宜,会议结束之后,谷牧副总理亲自南下,考察帮助广东福建、两省起草创办特区的文件。7月15日,国务院下达文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特区。

图丨关于实行《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通知

1980年5月16日,中央正式将“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并在当年的人大会议上正式宣布,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这一创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

邓小平之所以同意建立经济特区,不是随随便便做出的决定,而是经过了反复地思考和研究。之所以选择这四个城市,主要还是从地理位置上考虑的,深圳靠近香港,珠海靠近澳门,厦门靠近台湾,汕头是侨乡,同时也靠近台湾,因此决定先在这四个地方搞特区。

建立经济特区不但能够引进外资和先进的技术,同时也能够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尽快跟上国际潮流。而且经济特区的建立也可以扩大我国对外的影响力,对统一祖国产生积极的作用。

图丨工程兵转业到深圳参加特区建设

在开始的几年中,有些人对建立经济特区持不同的i见,甚至将它比作“旧中国的租界”,面对经济特区建设中遭遇的巨大困难,邓小平给予了明确的支持,为地方的干部指明了方向:

“经济特区要坚持原定方针,步子可以放慢些,放慢些是出于对国家暂时困难的考虑,特区要坚定不移地干下去,这是最根本的。”

由于当时我国对创办经济特区没有经验,出现了一些走私等不好的现象,有人开始借此大做文章,称“创办经济特区是一种变相的卖国行为”,甚至有人在特区的工作会议纪要上附上了“上海租界的由来”的文件。

如何处理经济特区走私猖獗的问题,缓解特区建设者们肩上的压力,邓小平建议中纪委派人进行彻查,必须严肃处理。但对于特区的工作,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要有两手,一手就是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一手就是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有了打击经济犯罪活动这一手,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就可以沿着正确的方向走。

图丨改革开放早期打击走私

就在各方对建立经济特区争论不下的时候,邓小平在1984年年初首次视察了几个经济特区。在深圳邓小平听取了市领导的工作汇报,并实地视察了当地的建设,虽然大家都看出邓小平很高兴、很满意,但他还是表示“暂不发表意见”。

在深圳停留了3天之后,邓小平一行人前往珠海视察,在离开前邓小平挥笔写下了“珠海经济特区好”七个大字,对经济特区的建设表示了充分的肯定。

邓小平题词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深圳,深圳特区的同志于2月1日在广州追上了邓小平,请他为深圳题词。邓小平爽快应允,写下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并在落款时写下1984年1月26日。

为何邓小平要将题词日期写为自己离开深圳时的日期?说明当时他已经在心中得出了这个结论,对深圳特区的建设予以肯定。这对于特区的工作者来说是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图丨邓小平为深圳题词

恰好邓小平题词的第二天是农历大年初一,他的题词一大早就通过深圳的各路媒体广为传播,香港电视台也对此进行了转播,而且每隔5分钟就播放一次。邓小平的题词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离开广东之后,邓小平前往福建经济特区视察,并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对于地方领导提出的几条关于特区的意见,他表示带回去让第一线的同志来做决定。

“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

回到北京之后,邓小平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确立办经济特区是正确决策的全党共识,消除在特区问题上的种种模糊认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图丨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

1984年2月,邓小平同几位中央一线领导进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谈话,谈了此次自己特区之行的感受,对特区的建设表示肯定。同时还提出用20年时间,将海南岛的经济发展到台湾水平的设想:

“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

由于很多条件的限制,邓小平的这一提议并没有马上实现,而且国内外关于建设特区的非议仍旧持续不断。虽然邓小平肯定了建立特区的政策,但也指出特区仍是试验,成功与否还需要继续看,但他对于办经济特区的决心是明确的:

“中国办特区走开放的道路,这是坚定不移的。”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精神,几个经济特区在几年的时间中就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深圳,地方生产总值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到了1987年十三大前夕,邓小平终于可以肯定地说建立经济特区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所有的非议都可以消除了。

图丨庆祝海南省成立

此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成为邓小平思考的重点。海南岛物资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和台湾有着几乎相同的条件,所以让海南迅速发展起来,可以加强与台湾的接触,对台湾回归是有着相当的说服力的。

正是在这样的考虑之下,邓小平对海南岛建省和开辟经济特区一直不遗余力,将海南岛建设成为最大的特区,实行更加特殊的政策和灵活的措施,都是邓小平亲自拍板定下的。

经过反复的论证之后,1988年设立海南省和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被通过,海南成为四大经济特区之后的又一个经济特区,而且还是最大的经济特区,实行比其他几个特区更加灵活的政策。

海南建省不久之后,省委为了扩大开放,和外商形成口头协议,出让洋浦30平方公里的土地,交由外商开发,并保持70年不变。这个协议立刻遭到一些思想保守同志的反对,认为他们是在“出卖国家主权”。

图丨邓小平到地方视察工作

这一争论逐渐发酵,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指责海南省委是“丧权辱国,引狼入室”。就在海南当地干部左右为难、国内外舆论沸沸扬扬的时候,邓小平出面作出批示,并对海南省委的做法予以了明确的支持。

当时邓小平经过充分的调查,并听取了各方意见之后,对开发洋浦的问题作出了批示,内容非常简单:“我认为海南省委的决策是正确的,机会难得,不宜拖延,但须向党外不同意者说清楚,手续要迅速周全。

可惜之后由于一些原因,邓小平的批示并没有落实下去,开发洋浦的计划一度被搁浅。但海南省委没有忘记邓小平的嘱托,继续为开发洋浦做好各项准备工作。1992年邓小平在发表南方讲话时强调:

“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图丨洋浦经济开发区管理局成立

在南方讲话后不久,国务院就批准海南省委将洋浦交由外商开发的提议。

“搞四个经济特区没加上海,是我的一个大失误”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不少思想陈旧的人对于建立经济特区就多加责难,甚至说搞经济特区是在搞资本主义。就在建立经济特区成为众说纷纭的中心时,邓小平在1992年春天,迈出了改革开放第三次南巡的步伐。

图丨1992年邓小平南巡

眼看着经济特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邓小平兴奋无比,在视察过程中对经济特区姓“资”还是姓“社”作出结论,短短十几年国家就发展的这么快,足以证明我们坚持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邓小平还鼓励大家说: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几个经济特区的成功,足以看出邓小平的方针是正确的。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为何邓小平没有率先在上海建立经济特区呢?

邓小平的晚年曾经连续7次在上海过春节,1990年春节过后,邓小平回到北京对政治局的同志们语重心长地说:“我已经退下来了,但还有一件事,我还要说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

图丨1991年邓小平在上海视察

不久之后中央作出开发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并作为今后十年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1991年春节前,邓小平再次来到上海,在当地领导的陪同下,对上海多家企业进行了视察,并作出了相关指示。

春节过后,按照邓小平的日程安排,他要前往浦东视察,在出发前,当地领导来到邓小平的住处汇报情况,邓小平对大家说,浦东开发晚了,是坏事也是好事。可以借鉴广东的经验,搞得好一点,搞得现代化一点。

次日邓小平一行人来到浦东南浦大桥工地视察,并登上了新锦江大楼顶层俯瞰上海市,在浦东新区规划图前,邓小平和卓琳坐下来仔细研究审视,邓小平深有感触地说,浦东如果像深圳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不单单是影响浦东,而是关系到整个上海的发展。因此邓小平斩钉截铁地作出指示:

“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

后来邓小平坦言,当年搞四个经济特区的时候,应当把上海加上,没有加上是自己的一个大失误。

图丨邓小平在上海文具店给孩子买文具

1992年邓小平结束南巡的最后一站是上海,这一年在上海过春节,邓小平的活动很多,公开露面就达到了6次。

2月10日上午,邓小平一行人来到上海一家公司,看过公司介绍后,邓小平在显微镜下观看了芯片上的线路,随后认真地说:“要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

在一台大束流离子注入机前,邓小平仔细听完了工作人员的讲解,沉思了片刻之后,向大家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你们说这台设备姓‘社’还是姓‘资’?”

众人一时间对邓小平的问题感到不解,邓小平意味深长地对大家说,这台设备原来姓“资”,因为它产于资本主义国家,现在它姓“社”,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

“对外开放就是要引进先进技术为我所用。”

图丨1992年邓小平在上海

几天之后邓小平视察闵行开发区,再次说到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

站在开发区的模型前,邓小平一边听汇报一边提问题,不知不觉已经超过了原定的时间,陪同的同志担心他太过劳累,起身催促说该走了。没想到邓小平突然起身,他扫视了一周之后,说自己还有几句话要讲:

“到本世纪末,上海浦东和深圳要回答一个问题,姓‘社’不姓‘资’,两个地方都要做标兵……姓‘社’还是姓‘资’?现在不是争论得很多嘛。这是个大原则,要用事实来回答……实践证明,承包制姓‘社’不姓‘资’……但这还不够,号要用上百、上千的事实来回答,回答改革开放姓‘社’不姓‘资’……”

谁都没有想到,邓小平的“几句话”,整整说了近20分钟,在场的所有人无不为之动容,对邓小平报以热烈的掌声。

图丨邓小平在南浦大桥前留影

1994年春节,是邓小平最后一次来到上海,在雄伟的杨浦大桥前,邓小平不顾劝阻走下车来,望着眼前的大桥,心中满是自豪。当工地负责人向他介绍洋浦大桥的情况时,邓小平握住他的手说:

“这是上海工人阶级的胜利,我向上海工人阶级致敬!”

当再次登上新锦江大楼的顶层时,邓小平俯瞰上海的夜色,深情地说:“上海大变样了。”短短的几个字,就表达出他对上海巨大发展的肯定,同时也寄托了他对上海未来的期望。

春节过后,邓小平即将返回北京,在火车启动前,他突然想起了什么,特地将上海的同志请上列车,嘱托他们说:“你们要抓住二十世纪的尾巴,这是上海的最后一次机遇。

图丨邓小平俯瞰浦东夜景

从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建立经济特区之后,关于姓“社”还是姓“资”一直争论不断,但事实证明,邓小平的坚持是正确的,也正是因为邓小平的坚持,改革开放才走出了困境,走上了新的坦途。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2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