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任何国家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即使无法做到“大富大贵”,但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还是很有可能,然而事实却并非总是如此。环顾全球,资源极其丰富却一贫如洗的国家其实并不在少数,比如,作为非洲面积第三大国的苏丹,无疑是鲜明的例子。
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西岸,北部与埃及接壤,东北濒临红海,东部毗邻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南部跟南苏丹为邻,西部和利比亚、乍得、中非共和国交界,国土面积为188.6万平方公里(非洲面积第三大国),总人口约4312万,首都为喀土穆。苏丹属于典型的穆斯林国家,努比亚人、阿拉伯人是两大主体民族,绝大多数国民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英语、阿拉伯语同为官方语言。
苏丹行政区划图
苏丹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早在4000年前,就有原始部落在境内居住,前2800-前1000年被古埃及王国征服。从前750年开始,苏丹境内陆续出现库施、麦罗埃两大王国,均为称雄北非的强大政权。从13世纪开始,苏丹相继被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征服,并在此期间由信奉基督教该信伊斯兰教,而民族构成也发生深刻变化。
19世纪70年代,苏丹开始遭受英国殖民者的入侵,并在1899年沦为英国、埃及名义上共管的“附庸国”,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二战独立后,英国的实力一落千丈,再也无力维持对庞大海外殖民地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苏丹人民开始掀起轰轰烈烈的反帝反殖、争取独立的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1956年1月1日,苏丹正式宣布独立。
身穿传统服装的苏丹女性
由于部族、派系矛盾严重,苏丹独立后曾发生过15次军事政变,导致国内局势长期动荡不安。不仅如此,苏丹独立后强行吞并南苏丹,并对其进行高压统治,结果激起南苏丹民众的强烈反抗。1955-1972年、1983-2005年,南苏丹黑人抵抗组织先后发动两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在付出多达200万民众牺牲的惨烈代价后,终于在2005年赢得高度自治权,并于2011年7月9日宣布独立。
平心而论,苏丹境内的自然资源相当丰富,具备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6亿吨,天然气储量为65亿立方英尺,铁矿储量为3亿吨,银矿储量约9000吨,铜矿储量为900万吨,铬矿储量为70万吨,黄金、锰、铝、铅、铀、锌、钻石等矿藏的储量也相当可观。与此同时,苏丹还富含森林、水力资源,盛产阿拉伯树胶、糖料等作物。
苏丹油田
虽然南苏丹独立后,原苏丹58%的石油储量被划归南方,使得苏丹的石油产量大幅减少,但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它能够有效地开发、利用好剩余资源,同样可以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然而,由于苏丹常年动乱、社会治安奇差,加之基础设施薄弱、吏治腐败、政府效率低下等原因,导致它虽然具备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却始终无法摆脱赤贫如洗的窘境。
时至今日,苏丹依旧是个贫困的农牧业国家,不仅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工业水平落后,而且对自然环境及外援的依赖性强,经济波动性很大,很难保持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苏丹2018年的人均GDP仅有977美元(约合6839元人民币,仅相当于中国的1/11),人均日收入仅有18.7元,属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苏丹贫民
经济的一贫如洗导致苏丹民生维艰,而动荡不安的时局又为社会治安带来难题,从而严重影响民众的幸福感。截至2018年,苏丹贫困率超过50%,失业率为22%,文盲率高达41%,新生儿死亡率高达28.6‰,产妇死亡率达2.95‰,国民营养不良率达12.4%,数据令人触目惊心。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19年度人文发展指数,苏丹在189个国家中排名第168位,属于“低人类发展水平”。
在无力独自解决生存难题的情况下,向外国或国际组织寻求援助,便成为苏丹政府的“不二之选”。例如,在2003年 11月,联合国便公开呼吁国际社会向苏丹提供4.65亿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以此推动苏丹的和平进程,并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大量的外援固然有利于帮助苏丹度过重重难关,但并没有在实质上消除它贫穷落后的根源,要想实现本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关键还得靠自己。
喀土穆
正是认识到这一点,苏丹政府近年来采取多项发展措施,努力改变财政严重依赖石油出口的情况,将发展农业作为长期战略,同时逐步加大对水利、道路、铁路、电站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卫生等民生项目的投入力度,从而有效地控制住恶性通货膨胀,使得经济出现复苏势头。然而,由于内部问题多多、积重难返,苏丹要想彻底摆脱贫穷、走向小康,恐怕还有相当漫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书目:《列国志:苏丹》、《苏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