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八大怪是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出现的八种独特的汉族民风民俗。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第1怪 板凳不坐蹲起来
东晋有个“身无长物”的典故,说的也是席地而坐的风俗。此风尚的转变应在晋以后,关中地区基本保持了“坐”的本意,只是姿势稍有改变,膝盖不着地了,大腿压在小腿肚子上,就变成为蹲姿,于是乎想蹲就蹲,此风尚也就世袭了下来。蹲是讲功夫的,只有长年累月的历练,才能长蹲而心静气闲,不累不乏。“蹲”的人已经很少了,但偶尔会在西安、咸阳等站牌前看见部分“蹲”下来等车的关中人。
第2怪 房子半边盖
传统中国的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结构,关中地区把这种房子叫“安间”房,又叫上房。里面住着主人和老人,结构都是厅房、两边是卧室。一个院落除了上房还有偏房,在关中叫厦子房,房子的结构是“人”字的一半,就是半边盖的“怪”房子,为什么要把房子盖一半?首要因素就是贫穷。这种半边盖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能节约大量的木材,实现了关中人少木多土的盖房理念。
第3怪 姑娘不对外
姑娘不对外这一怪很多地区都有,只是在关中地区现象更突显,人情味也更浓郁。八百里秦川自古以来就是自给自足的风水宝地,物产丰富,缺灾少害的天府之国。“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关中男人家庭理念的生动写照,它的正面意思是关中男人恋家恋婆娘,在“玩龙玩虎不如玩黄土”的小农时代,这种思想也算正统。既然关中男人还不错,那么,这里的姑娘自然爱嫁当地郎了。
第4怪 帕帕头上戴
在关中风俗中帕帕头上戴这一怪最好解释了。过去人的生存环境差,黄土高原上风刮尘扬,烈日毒辣,妇女们出门干活串户没个遮蔽可不行,顶块手帕不能算怪吧?遮阳伞、防晒霜、口罩、墨镜是现代女性的生活必需品,过去的关中女人没这样的条件,她们生活中有一块整端漂亮的布做手帕就不错了。走亲戚,回门子,下地干活时这个自制的手帕就发挥出大作用,年轻的妇女把手帕戴出许多花样来,成为风情和装饰。
第5怪 面条像裤带
关中独特的地理构造和自然环境使得关中地区成为一个以面食为主的地区,单是一个简单的面条,关中人做出的花样达几十种,棍棍面、片片面、凉面、臊子面、酸汤面、浆水面等等。说其像那裤带,说的是那面做的宽度和长度,在关中地区的面馆,一碗面只有一根面条,但若要让个弱女子能把这根面条吃完,那也是难事。其中属棍棍面最长,臊子面最少,一碗饭只够吃一口,因此有得名:一口香。
第6怪 锅盔像锅盖
旧社会都是大家庭吃饭,每家每户都用大锅做饭。男人们需要外出赚钱养家糊口,出远门了就要带干粮,所以婆娘们烙出大饼给男人们路上吃,这饼和锅底相当,面食在烙制的过程种会发酵,烙出的饼厚度大小就像锅盖一样,俗称“锅盔”。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
第7怪 油泼辣子一道菜
关中人对于辣子情有独钟,爱吃,而且和别的地方吃法不同,不吃干辣子面,而是油泼辣子。油泼辣子做法很简单,也很有意思,同样是一样的辣子面,可家家的味道不同。常见的做法是辣子罐里的辣子面不能放满,六成即可,放点盐、胡椒或者别的,用原汁的菜籽油烫出来的味道最好,油温很有讲究,高了,辣子面会焦的,烫出来的味道就会发苦;低了,就没有辣子的香味,却是生油味,油温控制在八九成热,边倒边搅,直至油把辣子面埋没了就行了,这时候独特的香味会四处漂浮,满街都能闻见。
第8怪 秦腔不唱吼起来
这里的唱戏指的是秦腔表演。其实秦腔也不是真吼起来的,只不过演员表演起来确实很卖力气,开玩笑说是“叫破天”。不过这种形式和关中人的劳作方式有关,辛辛苦苦劳累了一天,人们相约来到渭河边,对着滔滔的河水,吼出一天的劳累,吼出生活的辛酸。夏天的时候,西安城墙周围会有很多自发的群众团体在那里唱秦腔,确实不需要扩音器之类的东西,老远就能听到,这种唱腔也许和关中人的语言特征有关,憨厚、耿直、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