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宋一代词坛名家如林,但是父子并称而又足以影响一代风气的词人只有北宋的晏殊、晏几道。北宋之有晏氏父子,恰如唐五代之有南唐二主,都是词坛一段佳话。晏氏父子因其相映生辉的艺术成就而被词话家们合称为二晏,或大小晏。
晏几道(约1045~约1127)、字叔原,号小山,是晏殊的七子。(注:《晏氏宗谱》载晏殊生子九人,但三子全节自幼过继给了晏殊的弟弟晏颖为子,所以说是八子,晏几道另有个弟弟叫晏传正)
晏几道生于显宦之家,继承了父亲的优秀基因,从小聪颖异常。
虽然他的出生正值晏殊政治失意时期,但绝不至于有衣食生计之忧。晏殊的词温润如玉,人也如谦谦君子,因此晏几道身上并没有官二代骄横跋扈的脾性。及年长,无意功名,对仕途荣辱得失不屑一顾,深受父亲人生际遇之影响。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晏殊因病去世。仁宗“震悼,亟临其丧,以不即视公为恨,赠公司空兼侍中,谥曰元献…”晏殊去世时,晏几道因恩荫得官太常寺太祝。(从九品上,宋前期,太常寺太祝与奉礼郎多为后族,及两府宰执大臣子弟门荫官,每月可领胙肉、绢布、明衣,俸禄从优,有“轻裘食肉”之称。)
据刘攽《永安县君张氏墓志铭》载,“永安县君张氏者,相国晏元献冡(同蒙)妇、祠部郎中成裕(晏成裕、一作承裕,晏几道二哥)之嫡妻也….元献薨,有三男子、四女子幼稚。夫人养毓调护,皆至成立,娶妇嫁夫。”
按:按学界流行的说法,晏几道生于1030年左右,如果此说无误,试问:晏殊亡时,晏几道已经是25岁左右的青年,似乎与“幼稚”二字无干。
此后数十年间,晏几道虽然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但却一直屈沉下僚,无法在仕途上走的更远。原来,宋代恩荫制度有别于唐,不仅授官较低,而且升迁亦远较进士及第者缓慢。即便是位极人臣的宰相之子,也只授予一名小京官,至于普通官员,则只能授试衔、斋郎之类长期不得放选又无具体差遣的小官。
有宋三百年余年间,年轻从政、白首归家,一生蹭蹬于选人与京官品级者数不胜数。
著名科学家沈括,仁宗至和元年(1054)以荫补为官,历任海州沐阳县主薄、摄东海县令多年 ,政绩卓著,但始终未获升迁。可是在他嘉佑八年(1063)进士及第后,仕途从此一帆风顺。仅用了十余年时间,就从选人一跃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成为权势煊赫的朝堂重臣。
历史证明,那些依靠父祖余荫为官者多是纨绔子弟,“生所见、长所闻,唯声色势利”,其个人品德与才能,都未必出众。
恩荫官不但朝廷不重视,而且被人鄙视。因此,当时许多大臣子弟,只有自负粗通文墨者,都耻于以荫补为官。都愿意参加科举,公平竞争上岗。当所有人削尖脑袋钻营,奔竞于权门之时,晏几道却历经苦难,痴心不改: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 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从其友人黄庭坚《小山集序》记载中,可见其为人之孤高耿介。
晏殊去世,晏几道兄弟虽然没有一人显贵,但姐夫富弼、杨察、舅父王德用都身踞高位,加上从前晏殊门生故吏的照应,晏氏家族的衰败一时还不明显。
这个时期的小晏,生活安逸富足,风流快活的过着安逸闲适的日子。据其《小山词自序》云:叔原往者与二三忘名之士浮沉酒中,病世之歌词,不足以析酲解愠。试续南部诸贤绪余,作五、七字语,期以自娱。不独叙其所怀,兼写一时杯酒间闻见,所同游者意中事….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龙家,有莲、鸿、颦、云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
后人评价,晏几道是词坛三大情痴之一,另外两位则是南唐亡国之君李煜,清朝的名公子纳兰容若。
说晏几道是情痴,首先要说的是他的《长相思》:
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如果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体验,断然写不出这样的心得体会。“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别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没有付出过真感情,就不会有撕心裂肺的痛楚,你和他谈晏几道的词,只能如鸡同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