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说说“鸡”字。
上边这几个不同写法的“鸡”字,是三千多年前刻写在甲骨文和金文上的字。
这些“鸡”字在古时要从整篇文章上揣摩之后,才能认出它是“鸡”还是“鸟”。因为有些鸟字的外形也很像鸡,后来经过发展和演变,古人在“鸡”字原有基础上,加个读音“奚”字,成了形声字;
汉字简化后,以“又”代“奚”写成“鸡”。以鸟会意,奚声是“鸡”的读音。
“鸡”是古人最早驯养的“六畜”之一。如今它的远祖还生活在云南、广西、海南岛等地区,名叫“原鸡”。雄性的原鸡叫声特别好听,很像当地土话“茶花两朵”的声音,因此云南还将鸡俗称为“茶花鸡”。
古人称“鸡”为鸣禽,西汉的韩婴还在《韩诗外传》中将雄鸡报晓纳入鸡的“五德”:
一为文德。所谓文德就是鸡头顶上的肉冠,像古人获取功名后头上所戴的帽子,引申为文官。
二为武德。雄鸡脚爪后面有一个锐利、备而不用的尖爪,人们管这个尖爪叫做“麟角凤距”,意思是像麒麟的角、凤凰的爪,显出威风凛凛、傲气十足的样子,但从来不用这个尖爪去伤害对方,这就是“武德”。
三为勇德。雄鸡好斗、敢斗、不怕死,两鸡相斗满面流血,毛飞体破,从不善罢甘休,表现得勇敢顽强。
四为仁德。雄鸡哪怕找一粒米,也会“咕咕”地叫伙伴来食,古人说这种行为就是“义”,仁慈的表现。
五为信德。所谓信德就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早晨“啼鸣”,古代没有报时的钟表,全靠雄鸡来报时,而雄鸡报时从来不会报错,天天准时,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守夜不失时”,是信德的一种表现。
传说古时候在中国东南方有座桃都山,山上有一棵很大的树叫“桃都”,桃树枝长达三千里,树枝上有“天鸡”。
每当日出时,阳光照满桃树,这时天鸡就开始“啼叫”,天下所有的鸡都随着叫了起来。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里就有歌颂“天鸡”的诗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鸡不但是庄户人家的钟表,也是公共场所的钟表。在战国时代中国著名的函谷关,每天清晨开关的时间都以鸡叫为准。据史书记载,齐国贵族孟尝君落魄从秦国逃出来的时候,正是夜间路过函谷关,关门紧闭,他担心后面有追兵,心里特别着急害怕。
他门下的食客中有一个人会口技,情急之下当即学鸡叫,这一叫引来了周围雄鸡都叫,于是骗开了关门,使孟尝君得以逃出险境。
在生活中鸡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数千年来人类始终没有离开过鸡。据说在春秋战国时代,山东临淄这个地方,老百姓都会吹竽鼓瑟,击筑弹琴,尤其是斗鸡更成为风气。
到了唐代,斗鸡之风更为兴盛,唐玄宗李隆基还没当皇帝的时候,每逢清明节就要玩儿斗鸡的游戏。
即位以后,他专门在两宫之间修建了一个很大的养鸡坊,从长安等地挑选了一千多只公鸡,鸡毛全是金色,脚爪坚硬如铁,高高的红鸡冠,墨绿色的光亮尾巴。这些鸡专供他斗鸡游戏之用。
鸡在十二生肖中排在第十位,为“酉鸡”。鸡是中国六畜之一,在生肖中它是唯一的禽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