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苍。”
蜀主刘备的孙子,被封为北地王的刘谌(chén),是后主刘禅的第五个儿子,自幼聪明,英敏过人,很可惜生不逢时。
263年的秋天,曹魏权臣司马昭命大将钟会、邓艾率军分路伐蜀。钟会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对峙于剑阁,劳而无功准备撤军。邓艾却率兵偷渡阴平,越过七百余里艰险的无人区,突然袭占江油、绵竹,并斩杀蜀军大将诸葛瞻,随后率领数千魏军进逼成都。
魏军兵临城下,蜀国君臣乱成了一锅粥,一向懦弱的刘禅根本没有誓死决战的决心,只想接受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向邓艾投降。
谯周此人,是为蜀国掘墓的专业户,明明君主还在位,国家还可以战,他就到处散播谣言动摇人心,似乎处心积虑,唯恐蜀国不亡。明末大儒王夫之很厌恶地评价他:“人知冯道之恶,而不知谯周之为尤恶也。”
再说处在生死存亡关头的刘禅,一身软骨的他想不到却生了个铮铮铁骨的儿子刘谌,儿子知道他想投降,极力劝谏:老爹呀!蜀国现在还完全有能力与魏军周旋,即使是战死了,也能毫于愧色地到地下去见先帝,怎能不战而降,把大好的江山社稷拱手送人呢?
刘谌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奈何降乎?”
遗憾的是,儿子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并没有说动怕死的老爹,他还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诸王不得干政”,命人将儿子轰了出去,然后派张飞之子张绍等人为使,携带降表、玉玺向邓艾正式投降。
刘备君臣当年历尽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基业,就这样被几千魏兵轻易地摧毁了。
“是日,北地王谌伤国之亡,先杀妻子,次以自杀。”见《三国志卷三十三》。
悲愤的刘谌亲手杀死子嗣后,前往刘备当初称帝时所建的昭烈庙中哭告,随后与崔氏等两位妃子在庙中自杀殉国。
根据这个感人故事,后世有一出戏剧名为《哭祖庙》,大意为魏军攻蜀,蜀后主刘禅不听儿子北地王刘谌的劝谏,决意降魏。刘谌怒而回宫,其妻崔氏听后,伏剑殉国。
刘谌斩杀三子,继而赴“祖庙”哭祭,对先帝灵位倾诉一番衷肠之后自刎而死。
现代人在叹息之余,心里也有不平,你北地王自杀殉国可以,为什么要白白搭上妻子儿子的性命?手段是不是有些过于残忍了?
其实魏国人做得也确实过分,宋末元初诗人陈世崇说:“北平王谌哭于昭烈庙,先杀妻子乃自杀。魏以蜀宫人赐将士,李昭仪不辱自杀。禅不特愧于将士,亦且愧于妇人矣。”
堂堂大魏国对于刘禅的侮辱,是把他的妃子宫人都变成了奖品赏给了有功将士,其中有位姓李的昭仪不堪忍受屈辱而自杀,刘禅这样的窝囊君主不单是对不起列祖列宗,对不起浴血奋战的将士,也对不起他的女人们。
所以,举家殉国以全名节的刘谌就得到了后世文人们的高度评价。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认为:“庸禅有子如此乎?”平庸的刘禅竟然能有这样的儿子吗?明末文学批评家毛宗岗说:“独至后汉之亡,而刘禅虽懦,幸有北地王之能死,为汉朝生色。”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有诗:
“君臣甘屈膝,一子独悲伤。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苍。凛凛人如在,谁云汉已亡。”
这样的英烈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也是“人如在”的,在四川成都武侯祠中,刘备殿里有一座刘谌雕像,下方檀木上刻其生平,以纪念宁死不降的北地王。
连崔夫人也受到后人的敬仰,魏国占领成都后,当地百姓为保护刘备宗庙,改为广生宫道观。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广生宫道观重新修缮,更名古娘娘庙以祭祀崔夫人,至今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