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最难做的职业,或许就是诸侯王。最难做的,就是汉代的诸侯王。
汉朝建立后,又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建立了二等之爵,即将143个功臣封为侯爵,同时将同姓子弟分封到燕、赵、楚、代等边远之地。这些诸侯王动辄连城数十,在封国内称孤道寡,作威作福。在强大之时,甚至敢于举兵造反,妄想擅动神器。
自汉文帝以来,同姓诸侯王的叛乱就从未断绝。到了汉景帝时,甚至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几乎颠覆了汉朝。七国之乱被镇压后,诸侯王的权力不断并被削夺。到了汉武帝时,已经失去了治国领民的权力。
但在汉武帝时,诸侯王们还没有完全弄清楚自己的定位,导致一些王爷屡受打击。而汉武帝对待诸侯王又十分苛刻,导致他们动辄得咎。
河间王刘德,是汉代著名的贤王。甚至可以说,他是历代诸侯王的楷模,与东汉的东平王刘苍相并称。众所周知,古代有“脏唐臭汉”的说法。也就是说,汉代与唐代的贵族,在私生活方面十分不检点。但在这些骄奢淫逸,喜欢声色犬马的诸侯王之中,刘德却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异类。
刘德就国后,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同时颇爱收藏古书。他只要听说民间有古书善本,就一定用派人用重金去购买。买到后,厚道的刘德还会派人将这本书誊写一遍,将抄本还给卖家。
因此,许多藏书家会不远万里,将祖宗留下了的旧书奉献给刘德,其中包括大量在焚书坑儒中幸存的古书。
就这样,刘德收集了大量先秦以来的旧书,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买到书后,刘德还如饥似渴地阅读书籍。他平时脱去王袍,每天穿着儒者的衣服,并以儒者的风貌约束自己。因此,关东的儒者纷纷投附于河间国,而刘德则每天坐而论道。
然而正是这个人畜无害,丝毫没有野心的河间王,却受到了汉武帝的猜忌。一次,刘德去往长安朝见汉武帝,为皇帝献上了雅乐。在三雍宫,早就听闻河间王才能的汉武帝,对他进行了问策。期间,汉武帝一共问了30多个问题,而学术渊博的刘德“輒对无穷”。
刘德的博闻强识,却引发了汉武帝的不快。滔滔不绝的刘德,丝毫没有发现,自己老弟的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问策结束后,汉武帝皮笑肉不笑地“夸奖”刘德:
“汤以七十里,周文以百里王,其勉之。”
汉武帝的这句话,看似在夸奖,实则恶毒无比。商汤是谁?他曾是夏桀的臣子,以七十里之地夺取了夏朝的江山;周文王又是谁?他本是商纣王的臣子,其以百里之地起家,控制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完成了“翦商”的大业。
而刘德是谁?他和商汤、周文一样,都是小国之君,而且同样推崇仁德之术。汉武帝实际在提醒刘德:“你学问这么大,是不是想造反啊?”
以刘德的聪明,自然懂得汉武帝的言下之意。回到河间国后,刘德丢下书本,与自己那些同胞兄弟们同流合污,沉迷女色,日夜纵酒,最终抑郁成疾,不幸病死。
很显然,河间献王的才德和名声,引发了汉武帝的警觉。在汉武帝看来,诸侯王的定位就是吉祥物,只要不闹出人命,生活越糜烂越好,根本不需要什么才干。
而河间献王这样的贤王,实在太容易吸引天下雄杰之士投附于他。在这些雄杰的鼓动下,河间王会不会转变性格,对神器保有觊觎之心?因此,汉武帝才会提前警告河间王,让他收敛一点。
与河间王不同,他的几个兄弟就聪明太多了。比如鲁恭王刘余,他喜欢修宫殿、花园以及购买狗马,晚年又迷上了音乐,就是不喜欢治国领民。
江都易王刘非,他也喜欢修建宫殿,生活奢侈无比。其中最“聪明”的,莫过于我们所熟知的中山靖王刘胜,毕竟他可是后来刘备的远祖。
史书记载,刘胜“乐酒好内”,妻妾成群,光儿子就有120多个。对此,他的兄弟——赵王刘彭祖实在看不过眼,因此斥责道:
“中山王就知道骄奢淫逸,却不辅佐天下维护百姓,怎么称得上藩臣?”
而刘胜则恬不知耻地反唇相讥:
“你错了,王者就是应该沉迷于声色,每天听音乐。哪能像一样,每天和小吏一样追捕盗贼?”
然而相比于沉迷于吏事的刘彭祖,汉武帝更喜欢刘胜。因此,刘胜一直到死,一直赏赐不绝。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刘胜墓在满城被发掘,其陪葬器物之精美,国宝之多,简直超乎大家想象。
总之,在汉武帝时期,诸侯王的势力已经彻底衰微。汉武帝陆续颁布了左官律以及附益之法,禁止诸侯王招揽斌宾客,与朝廷争夺人才。
同时,汉武帝还听从主父偃意见,天才般地制定了“推恩令”,即诸侯王去世后,应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使诸侯国越分越小。这也正符合了当年贾谊的计策,那就是“众建诸侯以少其力”。
而对于这项政策,中山靖王或许是汉武帝最大的支持者,毕竟他有120多个儿子。把中山国分成120份,汉武帝自然更加安心。
难怪刘胜能在汉武帝如此迫害诸侯王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得宠,进而以富贵而善终。330年之后,刘胜还蹦出个刘备这样的后代,不得不说很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