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秦始皇陵东侧约三里处出土的兵马俑,如同真人真马一样大小,威武雄壮,栩栩如生。这些数以千计陶人陶马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
据说秦始皇二十二岁统一中国后,就下令大规模地为他修建陵墓。
因骊山风光秀丽,加上山阳产玉,山阴多金,金玉双全,所以他把墓地选在骊山北麓。他从全国调来七十多万“刑徒”, 还从山东、河南等地征来大量民夫。
修建期间,秦始皇还下诏,令李期提前征集数千对童男童女准备为他殉葬。李斯见了诏书,吓得目瞪口呆。他想,征集这么多人殉葬,必定会遭到百姓强烈反对。百姓一旦起来造反,秦朝江山难保。
但如不照办,得罪了春始皇,自己必死无疑。想来想去,只好上书说:“臣李斯,冒死直言,君征如此众多童男童女殉葬,必使天下骚乱,不如改用陶殉,以保大秦江山平安。”
秦始皇觉得也有道理,就改变原意 ,下旨李斯征集全国能工巧匠,烧制规模宏大的出巡仪仗队。
而且要求烧制出的陶人陶马要和真人真马一样大小,据说是按照秦始皇军队真实人物塑造的,威武雄壮,栩栩如生。
经过不懈努力,李斯从民夫中挑选出数百名烧制砖瓦的工匠,向他们宣读了圣旨,命令他们按期烧好陶人、陶马。
但是这些工匠只会烧砖瓦,谁也没有烧制过陶人陶马,他们试烧多次都没有成功。一百多名工匠因此被砍了头。
有个老工匠想出一个办法,在临死之前告诉了他的儿子,要他单窑分段烧制。儿子含泪埋了父后,便按照父亲生前的嘱咐,单窑单俑分段烧制,烧成以后再组合。
采用这个办法后,陶人陶马终于烧制成功了。
试验成功后,工匠们齐心协力,日夜开工 ,把几千件陶人、陶马终于按期全部烧制出来了,并按照李斯的要求,把这些陶俑排列成整齐的队形。
陵墓的工程巨大,耗时长久,这些男丁在陵墓中没日没夜地工作,多年未回家的不在少数,而那些已经娶妻生子的苦工们,无不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家人。其中有一个姓姜的亦是如此。
姜工匠在陵墓中已经呆了三年,姜的妻子姜氏思念夫君,几经周转,终于找到了秦始皇陵墓的所在。
她祈求士兵能让自己见一见自己的丈夫,由于陵墓里不许任何女性进入,遭到了士兵的拒绝和阻拦。
姜氏就在外面等啊,等啊,一直到盘缠用光了,姜氏饥寒交迫,始终没能看到自己的丈夫一面,最终饿死在了陵墓的外面。
守在外面的士兵被姜氏的忠贞所感动,将其在陵墓外掩埋,用木头竖了一个墓碑,并相互传开了她的故事。
最终传入到了苦工姜的耳朵里,得知自己的妻子饿死在外面之后,姜放声痛哭,纵然伤心欲绝,姜苦工还得继续自己的工作。
终于,在陵墓全部建成之后,姜苦工期待着能到自己妻子的坟前祭拜,士兵却不许任何人出去,继续干活。
秦始皇驾崩以后,秦二世胡亥继承了帝位。他怕工匠们泄露墓中秘密,便暗地把秦始皇灵枢运入墓中,然后下令叫所有参加修建陵墓的人,一齐到墓中看戏,并领取赏金。
可怜这些为修建秦始皇陵墓流血流汗的工匠、民夫和刑徒,全上了秦二世得当,被活活地被封闭在墓中,成了殉葬品。
传说只有一一个小伙子逃出来,他就是第一个把陶俑烧制出来的人。因为秦始皇陵墓里的水道是他修砌的,所以当他见情况不妙时,便钻进了水道,直到天黑时才逃出来。
后来他流浪关中地区,靠烧制瓦盆、瓦罐和瓦瓮(关中方面的器具)为生。直到如今,这些陶制品在关中农村还很受欢迎哩。
1974年3月29日,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农民普通的中国农民杨志发、杨彦信、杨全义、杨高健、杨学彦、杨新满、王普智等人,在陵东1.5千米的地方打井时,发现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
经陕西省考古队勘探和试掘,兵马俑重见天日。
据史料记载最初的兵马俑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遗憾的是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
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
此后,兵马俑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兵马俑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也被成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