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豳风•七月中哪些运用比的手法~艺术效果如何
《豳风·七月》 \r\n《豳风·七月》出自《诗经·国风·豳风》,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可能是西周初期的作品。
全诗生动地描写了奴隶在一年中的劳动与生活,真实地反映也这一历史时期的阶级矛盾。清人方玉润认为诗中\\“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如是”(《诗经原始》卷八)。
方玉润的意见为后代多数《诗经》研究者所接受,《七月》的作者可能是奴隶或熟悉奴隶生活的下层士人。全诗八章。
一章为总章,从岁寒写到春耕。全诗结构完整,章法严谨,写作上又运用对比、烘托、渲染等手法,描绘出一幅奴隶社会的生活画图,突出地表现出诗人的驾驭古典诗歌艺术技巧方面所具有的杰出才情。
2. 诗经《七月》中采用赋体的诗句有哪三句
《七月》这首长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图画.男女奴隶们一年到头无休止的劳动,结果都被贵族们剥夺得一干二净.读着这悲歌式的诗篇,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被压迫的老年奴隶,面对面地向人们叙说着自己的生活境况,倾诉着血泪斑斑的历史.他对于自家和邻居们年复一年繁重劳动,苦难生活,倾诉得那么周全,那么悲切,虽然不敢流露出强烈的愤懑感情,但在倾诉中不时地夹杂着怨叹和悲哀,用活生生的事实来揭露奴隶主的罪恶和残酷.这些奴隶们虽然暂时慑于奴隶主的淫威,精神呈现出麻木状态,但总有一天他们会怒吼起来,把积压在胸中的愤懑象火山似的喷泄出来.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
全篇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词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但值得我们熟加体味的是,这首诗的哀哀诉苦的同时,也表现了一定的清醒的阶级意识.“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取彼狐狸,为公子裘.”“献豣于公”,“上入执宫功”等,都表现了奴隶们对贵族不劳而食、蛮横霸道的疑惑和暗恨.在表现阶级压迫时,诗篇还采用了对比的描写来昭示,比如:奴隶们在辛勤劳动,而“田畯至喜”,苦与乐的对比;奴隶们无衣无褐,却在为“公子裳”,“为公子裘”,冷与暖的对比;“言私其豵,献豣于公,”少与多的对比等,这种描写,是在有意识地揭示阶级压迫的不平等.
另外,诗篇善于抓住各种物候的特征,来表现节令的演变,使全诗充满了自然风光和强烈的乡土气秘.特别是第五章:“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用昆虫的鸣叫和蟋蟀的避寒迁徙,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季节变迁的过程.这几句没有一个“寒”字,但却让我们感受到天气在一天天地变冷,以至于寒气逼人了.这种手法在《七月》中应用得很普遍,再如:“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用风声的愈演愈烈来显示季候的愈加寒冷,也很形象生动
3. “七月流火”用来比喻哪一个季节
七月流火”一词源于《诗经》——《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所谓“流火”,《辞海》缩印本第952页释义:“火,星名,即心宿。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
时暑热开始减退。”另孔颖达疏:“于七月之中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将寒之渐。”
由此可见,“七月流火”虽与节气、气候有关,但绝不是形容暑热之词。故余冠英《诗经选译》对此说得更为简洁明了:“秋季黄昏后大火星向西而下,就叫做‘流火’”。
然而,“七月流火”多年来却常被误用来形容暑热,至今仍不绝于各种媒体。 关于“七月流火”的误用,早已有人指出。
笔者曾在《新闻学苑》1994年第4期以《“七月流火”误用论列》为题撰文指出。谁知不久,竟然又有人在文章中“创造性地”使用“八月流火”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词语来形容暑热!于是,笔者在《新疆新闻界》(现《当代传播》)1995年第4期以《从“八月流火”说起》为题撰文指出:“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按现代汉语解释即是“七月(夏历,正值立秋前后)黄昏火星沉,九月秋凉给寒衣”……如若误用,谁去非洲赤道地域旅游,说不定还会生发出“九月流火”、“十月流火”什么的……“七月流火”何时了?真是不得而知! 按说,一般人误用“七月流火”还情有可原,诗人是绝不应该出如是差错的。
可偏偏我的一位诗友就“如此这般”了!2000年12月12日我为此写了一首小诗发表感想。小序说:庚辰十一月十七读***《鹧鸪天·欣聚》“七月春城流火天”句有感。
诗曰: “七月流火”入诗句,误读《诗经》出差错。 星名“流火”非暑热,赤道常年皆“流火”。
人文素养高境界,人非圣贤孰无过? 人生到老学到老,日新月异多收获。 而今再次遭遇“七月流火”,我则又有了新的想法。
那就是如此年年遭遇“七月流火”,或许今后的某一天会以形容暑热的引申义增为新词条? 我如是说,并非没有根据。如“胴体一词”,《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释义:胴体,即“屠体”;“屠体” 释义:亦称“胴体”。
家畜屠宰后的躯干部分……《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版“胴”字释义:①躯干;②大肠。其释义以含糊不清:是谁的躯干?谁的大肠? 然而,《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修订本新增了“胴体”词条,释义:①躯干,特指牲畜屠宰后除去头、尾、四肢、内脏等剩下的部分;②指人的躯体。
而在这一变化的过程中,指责误用“胴体”者也是时有所见。我清楚地记得,当年一位著名的大作家,就因为“胴体”一词频频见诸报刊,与一家媒体打了一场引人注目的笔墨官司。
而今看来,这位著名的大作家则是“输了官司”! 由此可见,从语言随时代变化可能产生引申义的角度来说,再加之权威媒体频繁地使用,“七月流火”还真说不定会成为形容暑热的引申义呢! 话虽如此说来,但我以为,“七月流火”在没有成为新词条之前还是慎于用为好。 七月在北半球是炎热的季节,“七月流火”这个词在这个季节的使用频率也特别高。
例如,我们常常看到有人用这个词形容天气的炎热——特别是形容7月高考的那几天。然而,这个短语在很大程度上被误用了,正如“昨日黄花”其实应该是“明日黄花”。
“七月流火”不是指7月天上下火(那样恐怕是一场大灾难)。这个短语出自《诗经》中的《国风·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饁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诗中的“火”有着特殊的含义,它是天蝎座的一颗亮星——天蝎座α,我们称之为心宿二。 心宿二的拉丁名是Antares,意思是对抗火星。
不错,心宿二是一颗红色的亮星,如果不仔细分辨,确实有可能把它和火星混淆起来。心宿二是一颗红超巨星,它的表面温度要比我们的太阳低很多。
在夏季的夜晚8、9点中,我们可以在南天看到心宿二。诗经中的“七月流火描写的是将近4000年前的景象,由于岁差,我们的前辈和我们今天看到的天象已经不一样了,那时候的“七月”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公历8、9月。
这首诗其实应该理解为大火(心宿二)向西方移动,寒冷的季节就快要来到了。正如天狼星可以昭示尼罗河一年一度的泛滥,心宿二也是一样。
所以,“七月流火”并不是指炎热的天气,而是指天气逐渐转凉。
4. 如何赏析《诗经·七月》
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七月》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它的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
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诗中使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蚕月”,即夏历的三月。皮锡瑞《经学通论》云:“此诗言月者皆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实。”戴震《毛郑诗考证》亦指出:周时虽改为周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岁首),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
中国古代诗歌一向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较少。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写景抒情,形象鲜明,诗意浓郁。通过诗中人物娓娓动听的叙述,又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这首诗正是采用赋体,“敷陈其事”、“随物赋形”,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读者仔细吟诵其中任何一章,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5. 赋比兴再七月中的运用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七月》这首长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图画。
男女奴隶们一年到头无休止的劳动,结果都被贵族们剥夺得一干二净。读着这悲歌式的诗篇,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被压迫的老年奴隶,面对面地向人们叙说着自己的生活境况,倾诉着血泪斑斑的历史。他对于自家和邻居们年复一年繁重劳动,苦难生活,倾诉得那么周全,那么悲切,虽然不敢流露出强烈的愤懑感情,但在倾诉中不时地夹杂着怨叹和悲哀,用活生生的事实来揭露奴隶主的罪恶和残酷。
6. 《诗经 七月》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诗经七月》思想内容 ①反映我国早期农业生产状况,是现存我国农业生产情况最古老详细文字记录。②是我国周代奴隶社会生活画卷,展示了那个时代奴隶们痛苦,揭露了当时社会剥削与压迫。
《七月》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细节描写 生动真实。本篇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把奴隶们一年之中所从事的农事劳动和生活情景一一细致、具体地再现了出来,涉及面广,内容含量大,真切感人。
二、结构严谨 形式活泼。这首诗按月令、时序谋篇布局,从初春开始下田耕种写起,到年终农事完毕聚会宴饮结束,中间分别写了衣、食、住等生活情景,显得井然有序,结构非常严谨。作为民间口头文学创作,它开了后代十二月生产调的先河,为人们喜闻乐见。
三、对比突出 侧重白描。全诗运用对比鲜明的艺术手法,突出表现了贫富阶层的矛盾对立情况,情感鲜明。同时,还用白描手法敷陈其事,即用事实和图画说话,把满腔愤怨和不平之鸣,流露在字里行间,增强了诗的感染力量.
四、语言简朴 词汇丰富。诗句以四言为主,但也有五、六、七、八各言兼用,语言非常简朴无华,不假雕琢,不用夸饰,自然而亲切,富于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