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诗经蒹葭的朦胧美体现在哪
作品虽然看来只是描写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怅的心情,但并非直叙,采用工笔式的细描,而是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如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描绘,都是远距离产生美感的极好例证。但这种美感也势必因距离远而变得模糊、朦胧,不清晰甚至不确定,是一种朦胧美。正因为空间距离或心理距离的关系,《蒹葭》全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模糊的,是男是女都无从知晓,其文化背景、个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伊人”面目是模糊的,且不说肖像如何,连个大致的轮廓都看不到,其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指向中,或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折射出来的。“伊人”所在空间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只是国画式的“大泼墨”写意,烟波迷茫,人在何处?“宛在”,更是游移之词,难于确定。诗人在河畔翘首伫立,透过薄雾与苇丛,凝视水的“一方”,伊人所居之地,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究竟是眼观,还是“心见”都很难说,确乎难于实指而不可捉摸。至于这位追求者的感情、心态,作品也一字未提,我们说他(她)炽热的爱恋、执着的追求,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望等等,都是我们读者的感悟、分析,其实作品本身并未作清楚的交代,迷离仿佛,任读者自己去领悟。
最令人不可捉摸的还是主题的多义性。《蒹葭》的主题究竟是什么?是实写青年男女的恋爱吗?真有那么一位男子或女子在一个深秋的清晨,在苇边河畔彷徨踯躅,神魂颠倒,去追求一个幻影吗?那么,是写一个梦境么?也许是一个青年追求情人,日思夜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之后进入梦境,醒后以诗记之。也可能是在以形象的手法写生活中常见的“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这样一种心态模式。人们在生活中往往有这种体验,某人或某物好像在那儿,具体找去又不见踪影。不找时,又总觉得他(它)还在那儿。还有可能是以描绘的方法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不可即的,爱情领域中有,事业领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活动中更常常遇到。这是我们今天就诗论诗,不妨从多方面进行的诠释。至于古人的见解更令我们惊诧莫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2. 分析诗经秦风蒹葭内容朦胧多义的原因
《蒹葭》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抒情诗.长期以来,传统的文人多目之为带有政治色彩的诗歌,如《毛诗序》以为它是为讽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而作;清人姚际恒、方玉润等又以为是为招隐难致或思慕贤人而作.而今人又多以为此诗是一首爱情诗.出现这么多解读的歧义,恰好说明本诗具有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艺术特点.
本诗之所以具有朦胧多义的美感,主要原因乃在于:作者用笔含蓄,诗中反复抒写对“伊人”的追求,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之情.而“伊人”为谁,却又未尝交待一字,且全诗没有一句正面赞美“伊人”的话.情境之实与对象之虚,造成了诗歌很强的内在张力.故读者体会作品那种朦胧模糊之情易,若要坐实为何种感情,却会因不同的理解而存在差异.第二,诗歌写“伊人”,创造了一种视觉距离感,不管求索者如何努力,追求的对象始终在前方遥不可及,且三节复沓中又有所变化,“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 营造了一种缥缈的氛围,从而也产生了一种迷离朦胧的审美效果.
3. 《诗经·蒹葭》所创造的朦胧意境有什么感受
《蒹葭》一文创造了一种朦胧之美:追寻者是 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
无疑,也正是这种不确定,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便成了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产生共鸣的东西。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4. 一首由诗经改编的诗,女作家改的,很朦胧,中学某本书上,鼓励学生
诗经:【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今译] 琼瑶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
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
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
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南乡子
【原诗】
南有樛木⑴,葛藟累之⑵。
乐只君子⑶,福履绥之⑷。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⑸。
乐只君子,福履将之⑹。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⑺。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⑻。
【注释】
①樛(jīū):高树。一解“木下曲曰樛”(朱熹《诗集传》)。
②葛藟(lěī):葛和藟两种蔓生植物;或以为葛藟即藟,野葡萄之类。累(léi ):缠绕。
③只:语助词。
④福履:福禄也。绥:安抚。
⑤荒:掩;盖;覆。
⑥将:扶助。
⑦萦:缠绕。
⑧成:成就;到来。
【诗意】
虬龙般的樛树
挺拔在美丽的南方
手掌般的葡萄叶
抚摸着它的枝干
多么快乐呀
坦坦荡荡的君子
福禄如这葱绿的葡萄叶
为你树起一片浓荫
虬龙般的樛树
挺拔在美丽的南方
盘曲的葡萄藤
攀援在它的枝头
多么快乐呀
坦坦荡荡的君子
福禄如这攀援的葡萄藤
总与你如影随形
虬龙般的樛树
挺拔在美丽的南方
多情的葡萄树
与你享受生活的风雷虹霓
多么快乐呀
坦坦荡荡的君子
福禄如这多情的葡萄树
伴随你不平凡的一生
【赏析】
这是一首远古时代的朦胧诗,是一首祝君子有福相随的诗,是一首留有广大空间让我们去驰骋想象的诗。
君子之福是什么?是获贤妻还是得贵子,是建高屋还是开名车,是升王侯将相还是拥滚滚财源,是遐迩的声名还是执着的操守……不得而知,任你去想,任你去思。在诗中,惟可知的是,君子是樛树,福禄是葛藟,君子有福相随,如樛树得葛藟相伴,如影随形,如风伴雨,不离不弃,日日相守,月月相依。
值得一提的是毛诗解读,《毛诗正义》:“后妃逮下也。言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后妃逮下而无嫉妒之心,君子当然舒心无比,惬意万千,这正如老总们出有小蜜,宿有情人,妻子胸怀大度,与她们相处和睦,安之若素,岂有不高兴、不矜夸的。如果这首“风”中之歌是女子们所唱,她们会有此广纳百川的胸怀?古代大儒们读诗,令人忍俊不禁。
现在很多学者认为,这是三千年前的一场婚礼上的歌唱,如葛培岭的《诗经》就说“这是一首祝贺新郎的诗”,“诗中以葛藟攀附樛木,来象征女子嫁给君子”,未尝不可。然而诗的想象空间却大在减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