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字结尾的古诗句

1. 以“忘”结尾的古诗词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肃和》天子享孝,工歌溥将.躬祼郁鬯,乃焚膋芗.臭以达阴,声以求阳.奉时烝尝,永代不忘.《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保大舞》郭子仪於穆文考,圣神昭章.肃勺群慝,含光远方.万物茂遂,九夷宾王.愔愔云韶,德音不忘.《咏井》苏味道玲珑映玉槛,澄澈泻银床.流声集孔雀,带影出羵羊.桐落秋蛙散,桃舒春锦芳.帝力终何有,机心庶此忘.《送宋五之问得凉字》骆宾王愿言游泗水,支离去二漳.道术君所笃,筌蹄余自忘.雪威侵竹冷,秋爽带池凉.欲验离襟切,岐路在他乡.《弹》李峤侠客持苏合,佳游满帝乡.避丸深可诮,求炙遂难忘.金迸疑星落,珠沉似月光.谁知少孺子,将此见吴王.《山林休日田家》卢照邻归休乘暇日,饁稼返秋场.径草疏王彗,岩枝落帝桑.耕田虞讼寝,凿井汉机忘.戎葵朝委露,齐枣夜含霜.南涧泉初冽,东篱菊正芳.还思北窗下,高卧偃羲皇.。

2. 以“忘”结尾的古诗词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肃和》

天子享孝,工歌溥将。

躬祼郁鬯,乃焚膋芗。

臭以达阴,声以求阳。

奉时烝尝,永代不忘。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保大舞》郭子仪

於穆文考,圣神昭章。

肃勺群慝,含光远方。

万物茂遂,九夷宾王。

愔愔云韶,德音不忘。

《咏井》苏味道

玲珑映玉槛,澄澈泻银床。

流声集孔雀,带影出羵羊。

桐落秋蛙散,桃舒春锦芳。

帝力终何有,机心庶此忘。

《送宋五之问得凉字》骆宾王

愿言游泗水,支离去二漳。

道术君所笃,筌蹄余自忘。

雪威侵竹冷,秋爽带池凉。

欲验离襟切,岐路在他乡。

《弹》李峤

侠客持苏合,佳游满帝乡。

避丸深可诮,求炙遂难忘。

金迸疑星落,珠沉似月光。

谁知少孺子,将此见吴王。

《山林休日田家》卢照邻

归休乘暇日,饁稼返秋场。

径草疏王彗,岩枝落帝桑。

耕田虞讼寝,凿井汉机忘。

戎葵朝委露,齐枣夜含霜。

南涧泉初冽,东篱菊正芳。

还思北窗下,高卧偃羲皇。

3. 有没有“忘”字开头的古诗名

《送新罗僧归本国》

贯休忘身求至教,求得却东归。

离岸乘空去,终年无所依。

月冲阴火出,帆拶大鹏飞。

想得还乡后,多应著紫衣。

《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李白

绿水接柴门,有如桃花源。

忘忧或假草,满院罗丛萱。

暝色湖上来,微雨飞南轩。

故人宿茅宇,夕鸟栖杨园。

还惜诗酒别,深为江海言。

明朝广陵道,独忆此倾樽。

《秋夕言怀寄所知》

齐己休问蒙庄材不材,孤灯影共傍寒灰。

忘筌话道心甘死,候体论诗口懒开。

窗外风涛连建业,梦中云水忆天台。

相疏却是相知分,谁讶经年一度来。

4. “忘”字开头的诗词,有谁知道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归王宫次年作 司马图

鹊踏枝 冯延巳

几日行云何处去,

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

百草千花寒食路,

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

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

撩乱春愁如柳絮,

悠悠梦里无寻处。

西江月 李之仪 念念欲归未得,

迢迢此去何求。

都缘一点在心头,

忘了霜朝雪后。

要见有时有梦,

相思无处无愁。

小窗若得再绸缪,

应记如今时候。

5. 有没有关于忘记的古诗

关于忘记的古诗有以下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出自苏轼 《江城子》。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出自李商隐《锦瑟》。

3、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东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二》。

4、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褥。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出自张籍《节妇吟》。

5、恰则心头托托地。放下了日多萦系。别恨还容易。袖痕犹有年时泪。满满频斟乞求醉。且要时闲忘记。明日刘郎起。马蹄去便三千里。出自毛滂《惜分飞》。

6、长松苍鹤相依住。骨老健称褐衣父。坐烧丹忘记春秋,自在溪风山雨。有人来不问亲疏,淡饭一杯茶去。要茅檐卧看闲云,梅影转幽窗雅处。出自 冯子振《鹦鹉曲 南城赠丹砂道伴》。

7、古泽春光淡,高林露气清。纷纷世上事,寂寂水边行。客子凋双鬓,田家自一生。有诗还忘记,无酒却思倾。陈与义《晓发杉木》。

6. 忘了一句诗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0)
上一篇 2022年8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