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安徽魏源的诗
1、《三叠泉》 清·魏源 渴虹倒吸西江水,万丈老龙飞不起。三奋三坠下无底,喷为雨雹风霆诡。
2、《晓窗》励志诗 清·魏源 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千古万代人,消磨数声里。
3、《花前劝酒吟》 清·魏源 细雨濛濛江汉宽,楚天无际倚阑干。水为万古无情绿,酒是千龄不老丹。
4、《寰海后十首》 清·魏源 曾闻兵革话承平,几见承平话战争?鹤尽羽书风尽檄,儿谈海国婢谈兵。
5、《三湘棹歌 资湘》 清·魏源 溪行欲尽竹不已,苍雪纷纷化流水。船尾甫出碧玉湾,船头不见白云起。
6、《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 清·魏源 雁荡之瀑烟苍苍,中条之瀑雷硠硠,惟有天台之瀑不奇在瀑奇石梁,如人。
7、《黄山绝顶题文殊院》 清·魏源 峰奇石奇松更奇,云飞水飞山亦飞。华山忽向江南峙,十丈花开一万围。
魏源(1794.4.23-1857.3.26),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金潭人。道光二年( 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1]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2. 魏源有哪些爱国诗歌
国庆颂 多少年前,黄帝、炎帝壮大中华,汇成了一条东方巨龙——华夏。
多少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修筑长城,让我们的国家无愧地立于东方。 多少年前,成吉思汗壮大中国,横扫欧亚,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多少年前,八国联军打进北京,一把火,圆明园灰飞烟灭! 多少年前,日本军队攻破南京,送掉了三十万同胞的性命! 多少年前,东方巨龙觉醒,它仰天长啸。一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发出中国的最强音。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1949年10月1日!在这一天,国旗与太阳一同冉冉升起,国歌谱写了中国新的命运! 国庆,你是中国人爱国的载体。国庆,你由烈士鲜血的孕育渐渐成熟长大。
国庆,你记录了中国的强音。 国庆,你凝聚着中华的胜利与屈辱,你提醒着我们奋发图强。
祖国,开国大典的阅兵展现出中华的风采。中华的成功不容忽视。
祖国,中国加入了WTO,中国的经济在向前推进! 祖国,你可记得,在2001年7月13日那一天,我们申奥成功,这是我们祖国又一次的胜利! 祖国,回首一望,我们无愧于心。 但祖国,国庆。
还记得闻一多吗?还记得他的《七子之歌》吗?您还记得那第三篇——台湾吗?您听听他的呼喊: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3. 魏源《晓窗》的诗词翻译与赏析
(一)诗词翻译
魏源的这首诗,运用浅显文字,阐释深刻哲理。小时候闻着鸡声入眠,人老了听着鸡声起床。世上一代又一代的人,总是将岁月与生命消磨在这几声报晓的鸡声之中。
(二)诗词赏析
魏源写这首诗,恐怕不只是为了讲述这个客观事实,而是从中渗透出理性内涵。如何对待雄鸡报晓,其实是涉及人生观的大问题。有志者闻鸡起舞、发奋图强,时不我待、自强不息;无志者晓窗沉睡、蹉跎岁月,时光流逝、不思进取。
据史料记载,这首诗的作者本人就是一位有志之士。魏源(1794—1857年),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湖南邵阳隆回人。
魏源是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魏源主张革新变法,认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在鸦片战争前后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漕运、盐政的方案和措施。魏源既坚决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又重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今天拜读魏源的这首诗,得到的启示是:人生苦短,不可将有限的人生消磨在鸡鸣之中;奋斗乃长,必须把无限的奋斗延伸至晓窗之外。
4. 魏源的《三湘棹歌三首》全诗内容是什么
只有一首
三湘棹歌
作者: 魏源
楚水入洞庭者三:曰蒸湘,曰资湘,曰沅湘,故有“三湘”之名。洞庭即湘水之尾,故君山曰湘山也。资湘亦名潇湘,今资江发源武冈上游之夫夷水,土人尚曰潇溪,其地曰萧地。见《宝庆府志》。
《水经注》不言潇水,而柳宗元别指永州一水为潇,遂以蒸湘为潇湘,而三湘仅存其二矣。予生长三湘,溯洄云水,爰为棹歌三章,以正其失,且寄湖山乡国之思。
资湘(即潇湘)
溪行欲尽竹不已,苍雪纷纷化流水。
船尾甫出碧玉湾,船头不见白云起。
舣船斩竹撑竹篙,篙声响应空谷号。
舟底水将石作骨,江边山以石为毛。
滩声渐急篙渐近,知有截溪渔簖近。
渔翁晒网鹭晒翅,一潭竹影涵鱼影。
5. 魏源的《秋日偶题》的诗句是什么
魏源的《秋日偶题》的诗句是:传舍官如住寺僧,半年暂住此荒城。
湖边无处看山色,但爱千家带雨耕。 1:作者介绍:魏源(1794~1857) 名远达,字默深。
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生于湖南邵阳,咸丰七年三月一日(1857年3月26日)殁于杭州。
湖南邵阳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全家迁居江苏扬州新城。
道光进士,官至知州。学识渊博,著述很多,主要有《书古微》、《诗古微》、《默觚》、《老子本义》、《圣武记》、《元史新编》和《海国图志》等。
《海国图志》是其中有较大影响的一部,也是他作为地理学家的代表作。该书有50卷本、60卷本和百卷本三种。
他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为基础,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编成50卷本,道光二十七年(1847)扩充为60卷本,次年徐继畲的《瀛环志略》问世,魏源吸取该书和其他资料,于咸丰二年(1852)增补为100卷本。《海国图志》内容丰富,记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军事和科学技术,乃至宗教、文化等情况,并附有世界地图、各大洲地图和分国地图等。
此书旨在唤起国人,学习外国的长技,兴利除弊,增强国力,抵抗外来侵略。它与成书时间相近的《瀛环志略》是中国学者编写的最早的两部世界地理著作。
2:诗文翻译:秋日偶题 清魏源 传舍官如住寺僧, 半年暂住此荒城。 湖边无处看山色, 但爱千家带雨耕。
病牛 宋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 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 3:相似作品: 作品名称《秋日偶题》作 者杜牧 荷花兼柳叶,彼此不胜秋。
玉露滴初泣,金风吹更愁。 绿眉甘弃坠,红脸恨飘流。
叹息是游子,少年还白头。
6. 魏源的《三湘棹歌三首》全诗内容是什么
三湘棹歌作者: 魏源 楚水入洞庭者三:曰蒸湘,曰资湘,曰沅湘,故有“三湘”之名。
洞庭即zhidao湘水之尾,故君山曰湘山也。资湘亦名潇湘,今资江发源武冈上游之夫夷水,土人尚曰潇溪,其地曰萧地。
见《宝庆府志》。 《水经注》不言潇水,而柳宗元别指永专州一水为潇,遂以蒸湘为潇湘,而三湘仅存其二矣。
予生长三湘,溯洄云水,爰为棹歌三章,以正其失,且寄湖山乡国之思。 资湘(即潇湘)溪行欲尽竹不已,苍雪纷纷化流水。
船尾甫出碧玉湾,船头不见白云起。舣船斩竹撑竹篙,篙声响应空谷号。
舟底水将石作骨,江边山以石为毛。滩声渐急篙渐近,知有属截溪渔簖近。
渔翁晒网鹭晒翅,一潭竹影涵鱼影。
7. 清代诗的晚清魏源
和龚自珍齐名的魏源也是一位思想家和诗人,其忧国爱民的诗作同龚自珍近似。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有许多好诗传世。
鸦片战争之际,出现过许多爱国诗篇,如诗人张维屏的长诗《三元里》就写得有声有色,表现了鲜明的爱憎,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的抗英斗争: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
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
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
真把乡民的义勇精神和壮大的气势活画出来了。接下来写英军的狼狈状态:
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
夷兵所恃惟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
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
岂特火器无所施,夷足不惯行滑泥。
下者田塍〔chéng承〕苦踯躅,高者冈阜愁颠挤。
老天也来帮忙下起大雨,火药淋湿,枪炮失灵,英军死伤惨重,眼看就要被全歼。可是腐朽无能的清政府阻止三元里民众进击,网开一面,使残余的英军得以逃遁,这使诗人无比愤慨。优秀诗人替人民说了话。
到19世纪后期,清王朝内外交困,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随着救亡运动的展开与发展,梁启超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要求“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梁启超语),也即以旧形式表达新思想,应该说这也是一种进步。也就在这时出现了杰出诗人黄遵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