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出处:【宋朝】释道源《景德传灯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行者即是某甲师也。”
这种情况生活中处处可见。
记得小时候的教科书中有这么一篇文章:小马过河。小马要帮妈妈干活,出去买东西。第一次独自出门,遇到一条河,不知深浅。便问旁边吃草的牛伯伯。
牛伯伯说:“很浅很浅,才到我的脚脖子。”小马刚要迈进河里,旁边树上一只小松鼠大叫了起来:“不要进去、不要进去,昨天我一个同伴掉进河里淹死了。河太深了。”
小马便不知道到底是深还是浅。后来就试探着走进河里,发现既不像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不像小松鼠说的那么深。
这便与冷暖自知一样,也是深浅自知。
人与人的感受度是不一样的。人与人的成熟度、以及其它的各方面都不一样。
当我们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心得体会向他人喋喋不休的时候,传递的是自己的东西,别人接收到的,肯定不是你认为的。甚至他人感受到的是相反的意思。
经典告诉我们:不辩、不言、不诤,因而沉默是金。
陶渊明写过一经典名篇《桃花源记》,记录了一个不被外人知的世外桃尖。一个渔者误入此地,受到隆重接待。待此渔者归返时,一再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
但此渔者一路上留有记号,并向当地官员报告此事。官员带人沿记号寻来,却始终找不到。
如果将世外桃源理解成修持所能达到的境界,那么,此渔者便是将自己的所见所知急于向外人道的人。
只是可惜的是,不论他如何做记号、如何有心,其它人是不可能见到他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因此证实了,确实不需要“向外人道也”。
与冷暖自知、深浅自试一样的道理,是非自评、轻重自称、酸甜自尝、得失自量等,都有自己的标准。
我们从中学习到的便是:既不要拿自己的认知去要求别人,也不要用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走好自己脚下的路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