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怎么念(入殓师字怎么读)

入殓师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职业?他们都需要做些什么?

题图来源:日本电影《入殓师》海报

怪谈故事丨第53辑

离尸体最近的,除了法医,还有他们

(文 / 菩提)

———————————–

“铃……”一阵急促的电话声响起,打破了原本的平静。

这本应该是一个宁静的夜晚。

电话继续在响,床上的女子翻了个身,嘟囔了一句,但还是伸手拿起了电话。电话那头隐约能听到一个男子说话的声音。女子听完,只是说了句:“知道了。”然后翻身下床,穿衣、洗漱、穿鞋动作迅速、一气呵成。收拾妥当后,她便拎起门口一个银灰色的箱子出门了。

风有点大,女子裹了裹身上的外套,加快了脚步,走到一辆黑色的汽车前,打开车门坐了进去。

开车的是一个同样年纪不大的男子,但他们之间并无交流。

午夜的街道空的离谱,车在马路上飞驰,转眼就开进了一处居民区。

大半夜的,他们到底是来干嘛的?

车子拐了几个弯,停在了其中一幢楼的门口。

门口站着几个人,看到他们的到来之后赶紧迎上去,将他们迎进了大厅。

大厅里人不少,但都没有说话,而是默默地让开了一条路。在大厅的中央摆放着一张低矮的塌,塌上躺着一个人。

提箱子的女子缓步走到了这个人身边,跪坐了下来。榻上的是个年轻姑娘,脸色苍白得过分,一点血色也没有。

女子打开了自己带来的箱子,接过别人递来的一盆水。箱子里摆放着几块全新的毛巾,她拿起一块,放到水盆里打湿、搅干,随即开始擦拭躺着的年轻姑娘的脸。动作很轻柔,像在对待一件珍宝。擦完脸后,她又继续擦拭姑娘身体的其他部分,动作还是那么轻柔,像是怕弄疼了她;然后给她换上了一条放在旁边的崭新裙子。

一个中年女子递过来一张照片,女子点点头接过。照片上笑靥如花的,就是躺着的那个年轻姑娘;只是现在的姑娘脸色苍白,嘴唇毫无血色,仿佛失去了活力一般。

女子打开了自己的箱子的第二层,里面是各式各样的化妆品。她拿起刷子开始给年轻姑娘化妆,动作比刚才更加轻柔。画完了妆,女子起身,向一直站在门口那个和她一起来的男子点了点头,示意自己完成了。男子点点头,向之前递照片的那个中年女子鞠了个躬,轻轻道了声:“节哀。”便转身离开。女子提起箱子向中年女子示了个意后,也和男子一起走了出去。

看到这里,有的小伙伴们大概已经猜到了女子的身份吧?没错,这个女子是一名入殓师。


入殓师是什么

在历史慢慢长河中,生老病死似乎是永恒的话题。死,这个看上去可怕的字眼,却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宿命。如果新生的婴儿需要一次喜悦的洗礼,那告别尘世的人是否更需要一次庄重的送别?

所以,安安静静地走、有尊严地走、漂漂亮亮地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当一个人死后,身体会变得苍白不雅,这让家人和朋友们在向自己挚爱的他最后告别时,感觉不那么美好。而入殓师要做的工作就是尽量满足每一个人的愿望,将死者的最美一面展现出来,以给家人和朋友安慰。

图片来源:日本电影《入殓师》

2008年上映的日本电影《入殓师》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的男主角大悟本来是一名乐团的大提琴手,因乐团倒闭被迫要找一份新的工作。

“年龄不限,高薪保证,实际劳动时间极短。诚聘旅程助理。”

这样一则招聘广告吸引了他,急着找工作的他“被迫”当上了入殓师。在各式各样的离别中,大悟领会到了生命的真谛,并喜欢上了这份工作。然而,知道真相后的妻子和朋友给大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妻子以回娘家要挟大悟辞去工作;朋友在大街上碰见他却远远地避开并阻止妻女打招呼。然而,大悟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切,终于让妻子和朋友理解了他。

或许大家会觉得入殓师离我们太远,而且入殓师这个词好像听起来就不像是我们中国会有的职业。那你就错了,我们中国也有入殓师,而且离我们并不遥远。

中国的入殓师,被称为遗体整容师,是专门负责“为死者化妆、整理遗容、放入棺中”的人。工作内容主要包括遗体的修复、整形和美容,是殡仪服务项目中技术含量较高的一个工种。2012年4月,浙江嘉兴出现了中国大陆第一批职业入殓师,自此,这一特殊行业开始更多的进入公众视野,为人们所认知。

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类似入殓师的职业了。


古代的入殓师是什么样的

在中国古代,入殓师被称为“复者”。复者要做的是拿着死者的衣服,向着传说中幽冥所在的北方,拉长声音高呼死者名字。反复多次后,另一人接过衣服给死者慢慢穿上。《礼记·檀弓下》解释道:“复,尽爱之道也。”这一仪式是表示为挽回死者的生命而做最后一次努力。至于这个仪式,小编觉得有两层含义,一是对死者的挽留,二是古代医疗并不发达,经过呼喊之类的刺激后,说不定假死的人真的会重新清醒呢~

在呼喊完以后,就要把死者安放在正室南窗下的床上,将角柶(柶,读sì。角柶:古代的一种礼器,像勺子)插入死者上下齿之间,把嘴撑开,方便死后吃饭;用燕几(一种小桌子,古人用来靠着休息)固定死者双足,方便以后穿鞋;用特制的敛衾(古代入殓盖在死者身上的被子)覆盖尸体;还要在尸体东侧摆放酒和食物,供鬼魂饮用。

然后在堂前(古代的客厅)西面的墙下挖坑做一个灶,烧水为死者清洁,还要给死者理发、剪指甲。

看到这里,有的读者可能会想起老秦的书里的故事——凶手害怕死者报复,所以在尸体的周围撒上了米,以禁锢死者的灵魂。这其实就是一种流传的风俗习惯~

诚然,在中国古代,还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风俗,有的甚至有点骇人听闻。

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一种割葬的习俗,这个割葬就是将尸体的某一部分割下来再埋葬。那为什么要那么做呢?根据学者推论,这一是让死者知道大家在沉痛哀悼他,二是因为这是一种血之助(依靠血的力量,获取能量),让死者在死后可以获取更大的力量;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对死者的一种禁锢,毕竟缺失了身体的一部分就不能行动了。

新石器时代还流行一种涂朱的习俗。所谓涂朱,就是在死者身上或者墓穴里撒涂朱砂。其实这种方法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当时并不流行,而是到了新石器时代才开始流行起来。在原始社会,红色象征着鲜血,而血又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身之所。在死者身上涂上朱砂,代表给了死者新的血液,赋予了他新的生命。

中国古代特别推行儒家文化,特别是丧葬礼仪,尤其被人们所重视。所以到了殷商时期,中国就出现了专门负责丧葬事宜的工作,但是这个工作地位低微,收入很低,还要处处看别人眼色。


现代的入殓师都要做什么

其实到了现代,入殓师这个职业同样不受他人尊重。他们不递名片,不和别人握手,不主动告诉别人自己的职业,不对别人说“你好、再见、慢走”,不参加亲朋好友的婚礼寿宴……

其实,这是入殓师行业不成文的规定,没有人要求他们那么做。

或许有人想问,这是不喜欢自己的职业、看不起自己的职业吗?其实并不是,他们那么做,正是出于他们对自己的尊重,对别人的尊重。

现代的入殓师其实要做的工作不比古代少:要给死者清洗身体;为了能顺利换上衣服,还要给死者按摩,以缓解僵硬的关节(也就是尸僵);然后就是给死者化妆、修指甲和剃胡子,将死者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有时遇到车祸或者意外的死者,可能会出现身体血肉模糊的情况,这时入殓师就会尽力按死者生前的样子复原死者的容貌。

入殓师的工具箱,图片来源:新浪新闻

一次意外,某研究所的机器坏了,A师傅进机器查找原因,而另外一名员工不知道,打开了机器。A师傅死了,完全失去了人样,血肉分离,骨头都碎成了小块。

研究所的领导含泪恳求入殓师们:“不管什么代价,都要给逝者恢复生前容貌”,他们答应了。四名入殓师熬了一个通宵,按照A师傅的照片,将容貌恢复到了七八成像,家属们感激地跪在他们面前。虽然反胃得几天吃不下饭,但他们并不后悔。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现代入殓师的真实写照。

图片来源:百度贴吧——魔兽世界吧


结束语

其实,入殓师和法医一样,都是最后接触死者的人。而入殓师往往会被很多人认为是“烧尸的”,或是“和死人接触的人”很晦气等错误的观念。

入殓师是一个职业,而做入殓师的这些人也和我们一样,渴望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理解。所有人都绕不开死亡,入殓师的存在,正是让逝去的人以最安详的容颜与亲人告别。他们更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而不是听到“入殓师”三个字就“唯恐避之不及”。

正如《挪威森林》里说的:“死不是生的对立面,死是作为生的一部分存在的。”

最后,以《入殓师》的台词作为结束语: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感情。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

愿更多的人放下歧视,给这个特殊的职业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吧。

◆ ◆

本期资料来源

1.百度百科-入殓师

2.搜狐-《中国“入殓师”的尴尬处境:被需要,也被忌讳》

3.文化中国《揭秘中国的入殓师》

4.《中国丧葬史》徐吉军

本期编辑团

主稿:菩提;美编:我在你左右;校对:Tris;排版:夏小婷

◆ ◆ ◆

*法医秦明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 ◆ ◆

(0)
上一篇 2022年8月27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2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