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千年奇迹都江堰坐落于四川成都)

而丰富的物产资源自然离不开川东盆地的气候,日照较短而夏季多雨的气候,滋养了成千上万的成都人。

可在古代史上,成都却是水灾洪灾泛滥的重灾区。作为农耕社会,在古代对于农民来说最畏惧的便是洪灾,洪灾不仅会使庄稼颗粒无收,房屋建筑被冲毁,甚至还会伤及人命。

所以历代君王都将治理水涝灾害作为重中之重,水,本应润下,一旦水不润下,势必造成生灵涂炭。

古人治水主题绘图

古时的成都位于岷江中游,河流纵横交织,只要一到洪水季节,便是民不聊生。唐朝诗人岑参有诗云:“江水初荡满,蜀人几为鱼”,岷江的活水并没有为成都人民带来清澈与勃勃生机。

导致蜀地明明土壤肥沃气候温润,却因为水患严重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由于岷江两岸海拔相差过于悬殊,一边洪涝灾至哀鸿遍野,而另外一边却因干旱而颗粒无收。

古蜀人原本是居住在岷江的上游,“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在古蜀国的君王杜宇的带领之下,古蜀国的政治中心从岷江上游移到了成都盆地。

古蜀国遗址

可是常年的水患使得古蜀国的居民并不能安居乐业,于是在杜宇晚年期间,他将皇位禅让于当时治水有功的宰相鳌灵,建号开明,开明朝代在君主的带领下第一次完成了都江堰地区水利措施的建设。

在战国时期,秦国君主便看中了蜀地物资丰富这一特点,将蜀地攻占了下来。而自秦国国君将古蜀国归入囊中之后,古蜀就成为了秦国的丰富的物资后备团。

秦国国君看着粮仓马上就要进了水,可谓是心急如焚,但秦国历代君王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治理成都水患。直到秦昭襄王继位。

古蜀国遗址

秦昭襄王为了解除成都受水患困扰的难题,派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李冰为蜀郡守,治理岷江给蜀地带来的水患。

李冰酷爱钻研天文地理,临危受命之后,与其子李二郎一起,亲自到岷江实地考察了当地的地势与水情,结合当地沿岸的特点,制定出了一套专门治理岷江的方案。

都江堰原名为都安堰,而被誉为“千年奇迹”都江堰的整个设计和兴建,都可谓是人类历史上的智慧瑰宝,造福了人类两千年

都江堰水利工程俯瞰图

李冰在都江堰的设计上独具匠心,根据史料的记载,以及如今都江堰工程的整个架构,我们可以基本上确定,都江堰是由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以及无数纵横交织的引水渠道而构成的。

李冰首先废除了开明皇帝开凿的引水口,重新开凿了引水口,使得整个渠道的饮水量足够,其次也能确保渠道网畅通无阻。

1. 宝瓶口的修建

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李冰决心第一步先从改换引水口开始,要想水流可以从西边流到东边,改善东边常年干旱的状态,只有从玉垒山开始引流。

而由于当时,火药并没有被研发出来,李冰采用火来灼烧岩石,岩石得以爆裂,才将玉垒山炸出一个瓶装的口,后遂取名为宝瓶口。

宝瓶口的开凿才得以让水流分流,这也是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一步。

宝瓶口

2.修筑分水堰

由于水流湍急,寻常的抛石法不奏效,李冰受江边妇女用竹篮盛放衣物在江边浣洗的引导,让能工巧匠用竹子编织成竹笼。

再将石头放进去,一层一层累积铸成江坝。石头与竹篮之间的空隙正好既能起到减缓水流的作用,又能保护江坝不被江水冲垮。

之所以叫做分水堰,主要是这个形状酷似鱼嘴的堤坝主要起到一个作用,也就是将岷江的水流分为两股,也就是内外江,内江也就是东股的支流。

分水堰

它主要起到分流,灌溉,以及防止水流过多引起洪涝灾害的作用,而外江位于河流的西股,作为岷江的正流,分水堰的建立极大地降低了岷江洪水季节水流量。

同时也可以将部分水流引流进入成都平原,自分水堰的建立开始,成都就很少再经历水灾旱灾了。

3.平水槽和“飞沙堰”

内江作为灌溉的主要渠系,为了进一步控制水流量,李冰又组织民工在分水堰尾部的宝瓶口内修建平水槽和“飞沙堰”。飞沙堰的修建依旧采用竹篮盛石头的方式修建。

都江堰航拍

顶端留下适宜的高度,如果水流速过高水流又湍急的话,水无法适量由分水堰分流,这时过量流入内江的水又会通过“飞沙堰”溢出。

这样一来既保证了内江有适宜的水灌溉,又避免了雨季水量过多可能会给内江的成都平原造成灾害。而且由于漫过的水流也会引发旋涡。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水流带来的泥沙堆积在宝瓶口处,淤塞水流。

而李冰建立分水堰时,经过计算将水流大致分为内江六成外江四成的比例,如果内江有多余的水,水都会从飞沙堰溢出到外江流域。

飞沙堰

都江堰的岁修制度

除了其精巧的设计模式,都江堰可以造福人类两千余年的原因还在于,自都江堰水利工程建立起,李冰便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修缮制度。

1.深淘滩,低作堰

李冰的精巧之处还在与,他令匠人凿制石人放置在江中,以此来作为水位观测的标志,他通过常年的观测,对于岷江水位的涨幅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而凿制石人主要是为了帮助当地居民观测水位。

此外他还命人作石犀,他命人每年必要修缮一次都江堰,称之为“岁修”,而岁修的一大重点就在于“深淘沙,低作堰”。

在每年的霜降时期,也就是河流流量最小的时候,先将外江水流阻挡住,使水全部从内江通过。这时由于水流量并不大,所以不会影响到内江沿岸的农作物。

都江堰地区地图

而后在此时淘挖外江以及外江所有灌溉渠道的泥沙,避免泥沙淤堵。

直至第二年立春前后,这时外江修缮完毕,便开放外江流域,阻挡住内江的水流,淘挖内江流域的泥沙和灌溉渠道内的泥沙。

紧接着修缮平水槽和“飞沙堰”,“深淘沙,低作堰”,既要认真淘挖泥沙,不能使飞沙堰的顶端过于高,阻挡多余的水流流出外江。

我们前面说到,都江堰的主体为石头加竹笼,这样的河堤难免不被河水冲刷侵蚀变得脆弱。并且水流所带来的泥沙如果不定期淘洗的话,日复一日便会使河床水平面上移。

都江堰宝瓶口

如此水流自然而然地就会淹没河岸以及修筑的堤坝。所以说李冰定下的岁修制度可以说是很大程度地保护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不被时间侵蚀。

“深淘滩,低作堰”,这六个字不仅体现了古代人民超前卓越的理念,也为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后人将这六个字奉为修缮都江堰的重心,并在纪念李冰父子二人所建立的庙宇处,在石壁上刻下了这六个字。

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

2.各朝皇帝的举措

随着岁月的更迭,朝代的改换,古老的岁修制度并未被舍弃,历朝历代的君主都奉行着这一举措。

汉朝时期,汉灵帝还设置了专门的职位——“都水椽”和“都水长”来负责维护都江堰水利工程。到了宋朝时期专门确立了完善的岁修制度。

而时至今日,我们在置身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时,仿佛还能透过时光,看到李冰开山破石的豪迈壮举,民工热火朝天的修缮这给成都平原带来富庶和肥沃的古老建筑。

哪怕是经历了两千年的风霜雨雪,汶川大地震带来的惨重损失,都江堰市的美丽名片被撕毁大半,这座古老建筑依旧屹立不倒着为成都守护着它的丰美与富饶。

都江堰风景

修建人——李冰

后人再提起都江堰,都不得不赞叹李冰,李冰仍在任期间,就早已用“深淘滩,低作堰”六个字,为这座庞大的水利工程日后的修缮打下样板。

在2200多年前,已近晚年的李冰,累死在什邡洛水的石亭江治水的工地之上,并葬于洛水。川人将李冰奉为神明,并呼之为“川主”。

随同李冰治水的李冰之子——李二郎,也被民间传唱羽化升仙,便是神话当中的二郎神。《灌县乡土志》中记载道:“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吁。”

李冰治水绘图

传说当中,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为李冰的生日,川西之内受恩惠而前来祭拜的川人络绎不绝。古往今来的雄伟建筑都不在少数。

可饶是为了抵抗匈奴人而修建的长城,也难免被民间诟病为始皇为了凸显实力强大而建立。

动机到底如何,如今的我们无从知晓,唯有都江堰如一位清朗的君王,为麾下数十万川蜀子民守护着太平。

李冰治水场景复原

都江堰的前所未有的特色

李冰治水,开设了历朝历代治水的先河,哪怕是到如今,也令我们后人难以望其项背。

李冰主持修建的分水堰工程,在历史当中曾被多次引用,流传至今较多的建筑当中仍然有着借鉴都江堰水利措施的痕迹。

李冰总结出的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以及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至今仍被后辈铭记。

而后代兢兢业业的修缮制度,也为我们至今还可以看到这座宏伟的建筑为我们的成都平原发光发热有着重要的影响。

都江堰水利措施能够留存至今,离不开李冰的精巧设计,也离不开后世的完善修葺。

都江堰

(0)
上一篇 2022年12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12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