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的几个儿子似乎不温不火,没有太多的建树,其结局也各不相同。
李鸿章活了79岁,在那个年代属于高寿,不过他不算是多子多孙,只有三个儿子长大成人,即长子经方、次子经述、三子经迈。
其中长子并非是李鸿章亲生,而是从六弟李昭庆那过继而来的。
李经方走得也是科举入仕的道路,而且读书用功成绩不错,光绪八年他考中举人,遗憾的是他会试落第,没有取得进士功名。
李经方青年时代,正是李鸿章最当过红的时期,有了这样的背景,混个官当自然也不是难事。
中举的那一年,他就被朝廷加恩列为候补郎中,此后升至江苏候补道。以李经方的家庭背景而言,要想弄个实授的知府、道员,乃至布政使、巡抚一类的也不是没有可能。
然而李鸿章在规划李经方的职业道路上出现了偏差,他没有让儿子在中央和外省任职,而是一直带着身边,让他从事外交事务。
他先后担任了三年的驻美公使参赞和三年的驻日公使,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外交官。
晚清时期,外交官不是一个好差事,所谓的弱国无外交,到哪都得受气。
李鸿章和洋人打交道时,一般都会把李经方带在身边,就是签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时,李经方也跟着父亲背了不少黑锅。
李鸿章去世后,李经方的处境也更为艰难,在朝廷的召唤下,他又当了一次驻英公使。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的政治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
李经方因父亲而进入仕途,但也因父亲而不得施展抱负,一辈子都蹉跎在失败的外交上。
大清灭亡后,李经方心灰意冷,在上海当起了寓公,尽管日本极力拉拢他,但好在骨气尚在,保住了晚节。
李经述是李鸿章的次子,实际上是亲生的大儿子,李鸿章死后他承袭了一等侯爵。
和老大一样,李经述也是自小读书,走上了科考的道路。22岁那年,他考上了举人,遗憾的是他也被拍死在了会试的路上。
朝廷念及李鸿章的功劳,赏给李经述一个候补员外郎。
说起来,李经述也是一个颇具才华的人,从有关的史料记载来看,他的前半生没有做过官,更多的是从事一些文学创作,而且还留下了不少优秀的诗文作品。
李经述一生只参与过一次政治事件,那就是李鸿章奉命出使各国时,朝廷降旨允许他和大哥随侍李鸿章左右。李经方负责翻译,李经述则是父亲身边的高级侍卫,负责饮食起居。
李经述生性至孝,他的生母即李鸿章的继室身体不好,李经述常年不离母亲身边,亲尝汤药,无微不至。
1892年,母亲因病去世,李经述伤心过度也亏了元气,此后身体一直也不太好。
1901年,李鸿章撑着最后一口气和洋人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刚签订完,李鸿章也彻底倒下了。
李经述每天在父亲的床边,昼不食夜不寐,五十多天寸步不离,而且每天还要烧香拜佛,态度极为虔诚。
当年的11月7日,李鸿章与世长辞,李经述痛不欲生,觉得自己没有保住父亲的命,内心十分自责,他甚至还想以身殉父,在家人的劝导下方才作罢。
但经过这次打击,李经述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一落千丈。就在李鸿章去世的第一百天,李经述也追随父亲而去了。
李经迈——闷声发大财
李经迈是李鸿章最小的儿子,小儿子一般更受父母的娇宠,读书也就不那么用功。
无奈命好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朝廷看在李鸿章的面子上,赏赐李经迈一个主事衔,此后又不断受恩,升至三品京堂候补,头品顶戴。
算起来,李经迈也是李鸿章三个儿子中头衔最高的。
李经迈读书不大用功,却也不是纨绔子弟,他对洋务比较感兴趣,跟着自己的洋人老师学了一口流利的英语。
而且从小的时候就体现出了经商的天赋,这一点比他的大哥、二哥要强。李经迈也短暂从事过一些政治活动,担任过外交官,几次出国考察。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兴办的企业大多经他之手,尤其是上海的企业,几乎都有李家人的参与。有了这样的优势,为李经迈经商提供了良机。
大清灭亡后,李经迈移居上海,经营着各种生意,很快便成了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当时有“半条华山路是李家的”说法,意思是说李经迈在上海做生意,购置了很多的房地产。
除了做生意,收藏也是李经迈的一大爱好。李经迈去世后,他的儿子将一万八千册珍贵图书捐给了震旦大学图书馆。此外,李经迈还收藏了很多的书画、印章、古扇、碑帖。
据说,李经迈的收藏品被编为一部书,仅目录就多达四册,实物装了数十箱,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捐给了国家。以此也不难看出,李经迈的一生确实积累了不少财富。
李鸿章的三个儿子,长子从政,次子为学,三子经商,可谓各有所长。
不过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的建树也不算太出众。不过李氏家族(李鸿章兄弟)的后代子孙中也确实出了不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