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
–>from子句中包含多个表的情况下,选择记录条数最少的表作为基础表
–>解析where子句是自下而上的 过滤条件要有顺序
–>oracle会将’*’转换成列名
–>delete会在rollback segment中存放可恢复信息,可以试试truncate
–>commit会释放:1.rollback segment
2.被程序语句获得的锁
3.redo log buffer
–>把alias前缀于每个column上可以减少解析的时间
–>oracle解析sql语句时会把小写的字母转换成大写的再执行
–>在索引列上使用not会停止使用索引转而执行全表扫描
–>在索引列上进行运算会停止使用索引转而执行全表扫描
–>使用’>=’,而不是’>’
–>where子句中’!=’、’||’、’+’等符号会破坏索引
–>in的效率很低,in子句将执行一个内部的排序和合并
–>exist查询更为迅速
–>对于两个索引列,union比or效率更高
–>is null会破坏索引
–>distinct,union,minus,intersect,order by等都带有sort功能,会耗费资源
–>多个索引列时尽量使用第一个索引列
–>尽量用 union all代替union
–>不要用to_number()之类的函数改变索引列的类型。
–>对于字符类型的索引列尽量写成:col = ‘123’ 而不是 col = 123,后者会被解析为to_number(emp_type)=123
–>适当的地方使用适当的关键字:having会在检索出所有记录之后对结果集进行过滤 能使用where解决时不要用having
–>索引也需要维护,insert,delete,update会因索引而做出更多次i/o
–>重构索引是必要的:alter index <indexname> rebuild <tablespacename>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