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 LED:中国屏幕的一次突围机遇

mini led?还是 oled?

对于大屏终端品牌商而言,这是其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尤其是今年以来,随着 mini led 不断走向商用,且热度不断攀升,这一面板技术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成为了继 lcd、oled 之外的又一选择。

在大屏终端显示领域,一场“激战”正伴随着 mini led 走向商用而拉开序幕——对于中国面板厂商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机会。

mini led 来势汹汹

mini led 之所以在今年格外受到关注,与苹果、华为的应用密切相关。

今年 4 月,苹果发布了新款的 12.9 英寸 ipad pro,搭载了 mini led 背光显示屏幕,苹果称之为 liquid 视网膜 xdr 屏。

从产品体验上看,这块屏幕对比度高达 1000000:1,全屏亮度达 1000 尼特,峰值亮度高达 1600 尼特,另外还有 p3 广色域、原彩显示和 promotion 自适应刷新率等。

在 ipad pro 之外,据供应链预测,苹果拟在 10 月或 11 月发布的新款 macbook pro,以及可能在 2022 年发布的新款 macbook air,也都将配备 mini led 背光屏。

在苹果之外,另外一个拥抱 mini led 的消费电子大厂是华为。

实际上,就在 ipad pro 面世三个月后,华为也推出了自己的 mini led 产品——鸿蒙旗舰电视 v75 super,采用的是华为自研的 super mini led 精密矩阵背光方案。

作为消费电子领域具备强大话语权的两家厂商,华为和苹果对 mini led 的青睐无疑快速“捧红”这一面板技术。

不仅如此,在苹果、华为之外,包括三星、lg、tcl、创维等终端产商也在今年陆续推出了搭载 mini led 的大屏产品。

其中,“oled 电视最忠实的信徒” 创维更是在今年年内推出了两款 mini led 电视产品,分别为 2 月发布的创维 q70 鸣丽电视和 9 月发布的鸣丽屏 smartminiled 电视 q72。

越来越多终端品牌的入场不仅刷新了产业对于 mini led 的认知,同时也反向带动了产业链的需求增长。

据外媒报道,苹果在 7 月前后投资了 2 亿美元加购 smt(smt 即表面组装技术,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新设备,预计将新增四大全新 mini led 组装产线,月产能可以提供 70-80 万个 macbook pro mini led 器件。

在苹果供应链中,无论是芯片供应商富采,还是检测代工设备服务商惠特、smt 厂商台表科等,也均开始规划扩充新产能。

据悉,富采旗下晶电预计在 2022 年扩产 50%;旗下隆达规划 q4 mini led cob、pob 封装产能扩产 100%。惠特预计明年 2 月以前将现有的 200 台机台数提升至 1000 台……

另外,tcl、创维等中国厂商也相继开启 mini led 全产业链布局,在 mini led 芯片、转移技术、驱动模组等方面进行研发。

就在今年 5 月,创维投资 65 亿元在武汉开展 mini led 显示产业园项目,集 mini led 芯片、背光模组、超高清显示终端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建成后预计产值超百亿元。

在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看来,该 mini led 显示产业园是在武汉 “再造一个创维”。同时,深圳创维-rgb 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国也在采访中坦言——在 oled 之外,mini led 也已经成为创维主导的发展方向。

不难看出,mini led 的产业热度还在持续发酵。

起步晚,起势快

事实上,从产业链的角度, mini led 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布局在数年前就已经开始,而相应的商用产品也并不是今年才发布。

“mini led 概念大概是在 2016 年前后被提出”,led inside 分析师王飞向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表示,“最初是先提出 micro led,但是由于当时技术条件不成熟,从概念到量产的时间周期太长,因此出现了 mini led 方案,与现有技术更接近,成本也更容易被产业界接受”。

从产品定义角度,行业一般把 micro led 和 mini led 的界限放到 75 微米这一数字上,其中,mini led 的尺寸范围在 75-300 微米之间,micro led 则小于 75 微米——作为参考,人类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大概是 50 微米左右。

图源 trendforce

在诞生初期,mini led 被认为是一个过渡性产品,是显示技术朝向 micro led 演进的过渡阶段,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而且由于当时的技术成熟度较低、成本较高(与 lcd 对比)等因素, mini led 最初的发展情况比产业界预期得慢一些。

不过,mini led 最终还是有机会证明自己。

随着商用量产逐渐起势,mini led 的产业价值逐步得到初步验证,产业链开始初具规模,从设备、材料等配套基础设施、到驱动 ic、芯片模组、封装、显示屏等,越来越多的厂商通过战略合作、增资控股、设立子公司等横向或纵向扩张的方式加码 mini led。

这其中,就有大量的中国厂商,tcl、京东方、创维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当然,mini led 产业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在自身的进化维度上,依然有不少技术攻坚难题等待解决。

“无论是哪一种技术方向或是技术路径,mini led 目前的攻坚方向都只有一个,就是怎么把成本降下来”,王飞向雷锋网说道。这其中包含了两个方向,一是如何提升生产的良品率;二是如何将技术方案和材料方案进行更好的组合。

以背光方案为例,目前行业上主流的两大方向分别是 cob 和 cog,前者是指将 led 芯片直接贴在高反光率的镜面金属基板上;后者则是将芯片集成到玻璃背板。

雷锋网了解到,包括京东方、华星光电、创维等都在 cog 方向着力。王飞告诉雷锋网, “这实际上是站在长期成本优势以及关键资源控制上的角度去布局的一个技术路线”。

cog 的关键要素在于其玻璃材料,目前这类玻璃应用的产能主要掌握在京东方和华星光电手中,并且从规模成本来看,玻璃材料的优势高于 cob 所采用的 pcb 材料——目前,京东方主动式玻璃基技术已经实现量产,创维在本月发布的创维鸣丽屏 smartminiled 电视 q72 也正式采用了这一技术。

不过,这才刚刚开始,mini led 的技术攻坚还在继续。

除了背光方案,还有驱动方案、波载板的方案等各个方面。对于布局 mini led 的厂商而言,需要寻求各个环节的解决方案形成产品的差异化优势,这样才能掌握更多的产品定价权。

是竞争,也是互补

mini led 的起势,引发了行业对于 mini led 和 oled 之间孰优孰劣、以及 oled 和 lcd 之间是否具有可替代性的讨论——这一点,还需要从面板显示技术的发展谈起。

在面板显示技术历史上,主要经历了 crt(阴极显像管)、pdp(等离子显示器)、lcd(液晶显示器)、oled (有机发光显示)等四个技术阶段。

随着面板显示产业朝着高清、节能、高亮度、柔性、透明等趋势发展,技术已经迭代数次。尤其是近年来,lcd 虽然凭借其长久的产业积累依然坚挺,但 oled 凭借其在显示色域及对比、刷新率、ppi、功耗、形态可塑性等方面具备诸多优势,成为“香饽饽”。

由于 oled 技术最早起自韩国,韩国面板厂商在这个领域的实力也最为深厚,它们早早地放弃了 lcd,坚定站队 oled——包括 lg、三星都接连砍掉了 lcd 产线,全力聚焦于 oled 。

从实际应用上来看,oled 近年来的确是风光无限,在受众群体庞大的智能手机领域几乎全面替代了 lcd,在高端大屏显示市场争夺战中也抢走了部分 lcd 的市场。

不过,自诞生以来,oled 技术广受诟病的高成本和低寿命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导致它在大屏设备上的成本居高不下——恰好是这一过程中,基于 lcd 技术成熟的优势,同时又可实现不亚于 oled 的显示效果,mini led 应运而生。

就这样,mini led 成为了 oled 在大屏领域的直接竞争对手。

“mini led 和 oled 最激烈的竞争领地应该是 65 寸到 75 寸规格之间的 tv 市场”,王飞告诉雷锋网。

从成本上看,trendforce 集邦咨询指出,相较于 oled,mini led 背光显示器的产品成本竞争力具备 15% 的成本竞争优势。在屏幕成本约占 70% 的大屏赛道上,单从成本这一维度来看,mini led 无疑更胜一筹。

再看外观形态,由于 mini led 背光方案混光距离(optical distance,od)较小,一般小于5mm,因此外观比 lcd 更为轻薄,十分接近 oled 形态。

另外,在性能表现上,mini-led 背光技术驱动电流小,并且可以实现高密度的分区,使用超多芯片数量,因此在对比度、亮度、能耗等多个维度与 oled 不相上下。

更重要的是,mini led 并无材料上的天然受限,使用寿命较 oled 而言更为保险。

表面上看,mini led 的到来似乎给了 oled 一记重拳,但雷锋网在前期采访调研中发现,mini led 与 oled 在某些领域上固然是竞争关系,但从行业视角来看,两者更接近互补。

“这两者有不同的应用场景,也各有优势”,深圳创维-rgb 电子有限公司显示科技事业部总经理、研究院总经理李坚向雷锋网说道。

李坚补充表示,“比如说,mini led 亮度可以做得更高,会更适合大屏、户外的应用场景,它的良率也更高,提升的空间相对来说会更大一些。但 oled 也有自己的优势,它的透明、柔性都不是 mini led 能够轻易实现的”。

总的来说,在目前的显示技术中,mini led 和 oled 各有其机会,但二者可能会有更加明晰的应用分野。

为「国产屏」而战

毫无疑问,mini led 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这样的时机,同样也是 “国产屏” 更进一步的一次时运。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电子产业被“缺芯少屏”的阴影笼罩,其中,芯片技术被美国垄断,而液晶显示屏的高地则被韩日占领多年。

彼时的中国,则是远远落后于国际市场,失去议价权,只能被动接受高昂的产品定价,不仅在面板上受到限制,而且对中国产业发展十分不利。

事实上,不仅是液晶面板,受制于专利保护及技术壁垒,后来兴起的 oled 市场也几乎被三星、lg 等韩系厂商垄断,国内终端厂商的议价能力较差。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不争的事实。由于技术上缺乏根基,即使京东方、上广电等面板厂商曾尝试突围,也依然难以扭转困局。这一被动局面,一直持续到 2008 年。

当时,一场金融危机给亚洲诸多国家的产业带来重创,其中也包括日韩。但对于中国而言,此时正是面板产业开始崛起的起点。

在中国政府的扶持下,国内面板企业高薪引进人才,在技术上着重发力,不再依靠购买落后产业线作为核心发展手段,而是走上“重引进同时重吸收”的道路。

2009 年,京东方投建了北京第 8.5 代 tft-lcd 生产线,结束了中国大陆“无大尺寸液晶显示屏时代”。有了京东方的成功先例,tcl 也杀入了面板行业,成立华星光电,在十年时间里先后投建了 7 条产线。

可以说,2008 年到 2018 年这十年时间,正是中国面板产业技术原始积累的阶段。现下,中国面板产商已经跻身世界头部位置,成为全球 lcd 产能第一的国家,产业产值超 4000 亿元。

“从全球市场来看的话,整个 lcd 产业的集中度已经非常高了,而且绝大部分的产能都在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都具备一定的竞争力”,王飞告诉雷锋网。

不仅如此,作为 lcd 基础上的一次升级,tcl、京东方、创维等中国厂商在 mini led 领域有着不输于韩系厂商的引领性地位,且成本优势明显——从理论上讲,这正是中国面板厂商崛起的好时机,是中国屏幕产业上下游的一个重要机会。

而这一次,更像是国产面板产商凭借多年产业积累的一次真正实力自证。

浪潮涌起,冲向国内厂商的同时,也涌向其它国际厂商,当 mini led 成为屏幕技术和应用领域的重大变量,中国厂商终于获得了在全球面板产业的舞台上与国际大牌同台竞技的资格。

对中国面板厂商而言,mini led 的热潮的确提供了一个可以获取议价权利的契机,但机会把握,还需要实力加持——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中国面板厂商不能停下来,毕竟技术仍在快速迭代,mini led 之后,是 micro led 技术的星辰大海。

路漫漫其修远兮,唯有上下求索以行之。

– the end –

(0)
上一篇 2022年3月22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