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邢萌
日前,北京出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引起业内热议。事实上,早于北京之前,已有湖南、长沙、广州、宁波等四地出台三年发展规划,根据各自优势定下发展目标,且均将2020年-2022年三年视为发展的重要窗口期。
今年上半年,全国已有11个省市出台专项政策,引导当地产业发展。11个省市中,不仅有北上广等一线发达地区,也有湘贵琼等相对欠发达区域。发达地区具备资源优势,产业水平高,是国内发展的“排头兵”;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则更注重因地制宜,鼓励利用赋能当地优势产业,带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整体上看,赋能实体经济成为主基调,各地产业发展路径也更为清晰。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专项政策正凸显出优化当地产业结构的特点。
对此,有业内专家预测,未来两个月或将有更多的专项政策密集出台,2020年-2022年将是高速发展时期,有望培育一批具备冲击科创板实力的“+”企业。
助力实体成主基调
今年国内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明显改善,各地专项政策的密集出台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因地制宜的专项政策也更具可实施性,这也反映出各地发展不再盲目跟从,对于认识也更加深入。
今年上半年,全国有11个省市出台专项政策,其中有5省市详细制定了更为具体的三年发展规划。《证券日报》记者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底,全国已有11个省市对外公布了专项政策,其中湖南、长沙、广州、宁波、北京5地则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从目标来看,北京明显定位更高,要求到2022年初步建成四个“高地”,即科技创新高地、应用示范高地、产业发展高地、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形成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北京方案”。
总体上,11个省市专项政策主要围绕赋能实体经济的主基调展开,从技术层面、产业层面和应用层面进行布局,因地制宜地走产业特色化之路。
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五研究所创新团队负责人、高级工程师相里朋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各地对产业发展趋势的规划基本一致,即以推动实体转型升级为核心,但认知却有所不同。比如北京提出率先在财税领域统一电子票据等场景开展示范应用。这主要是由于各地产业结构不尽相同,因而发展趋势相同,但具体路径却不同。
从地区分布而言,出台专项政策的11个省市经济实力有强有弱,既有超一线城市,也有中西部地区。可以说,对于不同地区,技术既可锦上添花,也可雪中送炭,主要是它在数据要素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数据要素作为各个省市的普惠性资源,具有巨大的挖掘潜力”,火币大学校长、中国工业协会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于佳宁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技术可以加速数据要素市场化,使其价值得到爆发式增长。如今,数据成为生产要素,数据要素交易场景与是天作之合,天然具有确权优势,可以助力之前没有确权定价的要素资源进入市场释放经济价值,解决数据要素痛点,深度挖掘数据要素的价值潜力。
政务场景为突破口
《证券日报》记者观察到,11省市的专项政策中,最被寄予厚望的领域则为电子政务场景。各个省市几乎均有所提及,如北京提出推动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业务协同”;贵州提出依托“一云一网一平台”,建立政府主导的联盟链;湖南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城市构建城市级政务网络;海南提出对应用技术的电子政务项目,优先纳入年度建设计划。
目前而言,电子政务也是落地最早、最为成熟的场景之一。如北京“目录”实现了53个部门的职能、目录以及数据“上链”锁定,承载了全市的确权和分权管控机制。
“目前来讲,各地政府更倾向于以政务场景为突破口,带动其他场景上链。”于佳宁对记者表示,在电子政务领域,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可以帮助政府提升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多地专项政策更为务实,求贤若渴,对优质企业和高端人才的招揽力度空前。
陀螺研究院院长、深圳市信息服务业协会副会长余维仁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道,目前行业发展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政府的扶持有利于引导企业持续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根据中央财经大学共识经济学课题组发布的数据,中国经理人指数5月份数据为63.0,相较4月份的45.5大幅上涨,结束了持续半年的衰落周期,这和各地政策陆续公布是分不开的。
“各地专项政策的落地,对于从事行业的企业,已打开了一扇窗”,相里朋说道,后续,配套而来的政策落地、生态培育、项目示范、人才配套等,对于行业能否打通一条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政策逐步落地,企业也将迎来春天。未来两个月专项政策或将密集发布,于佳宁展望道,“作为新基建的关键技术,技术在2020年-2022年三年将迎来高速发展时期,一批具备冲击科创板实力的‘+’企业有望集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