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一篇文章,很有感触,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给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一些启发。文中作者走访、调研了制造型企业1135家,覆盖9个行业,他们分别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基础材料,到食品饮料、服装制造、图书印刷、软件电子,还有创业孵化器。
通过调研,作者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这些制造型的企业是怎们在转型升级中把自己“坑死的”。
1、极端中的“芭蕾舞者”
作者在走访的1000多家制造企业中,70%都自认为四面楚歌,首先渠道、店铺不管用了,其次人力、材料成本不断提升,跳励志操、给员工洗脑、给客户送礼,拉着代理商、加盟商吃吃喝喝,这些老办法是没什么指望了。想要转型突围吧,放眼望去,全是互联网!
说干就干,这些老板们就都开始了“转型之路”,原来做吸尘器的现在做机器人,原来做农机的现在做无人机,最离谱的是原来做“裁缝“的现在做定制互联网平台,对你没看错去做平台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身上多一个互联网标签。
有很多人认为传统企业不懂互联网,事实上他们都懂,他们热爱学习的心至少比你多,各大培训他们可是去了不少。但是当作者去了车间一看,傻眼了,连20年前的基本精益生产都没有,乱七八糟。你只要问为什么是这样的,他们就会很自以为是的说“这个行业都是这样的,我们还是其中比较好的!”。
作者看了这些后很是无语,同时也总结出来了“传统制造企业的困境与其说来自外部挑战,不如说是自己作死”。传统制造企业总是在两个极端上来回摇摆,当学习后那种自信、任性,认为自己能搞好,一掷千金的气势舍我其谁?
文章中有个案例,是一家做钢管的公司,平日老板连个口罩都不舍的给员工发,却为了开发一个app互联网平台,扔了几千万。但是,当碰见困难、挫折时,他们就懊悔自己的冲动,抓紧时间缩回来,变得比任何人都保守,你跟他说什么他都认为你是忽悠、不切实际。
中国大多数制造企业就像一个巨婴,不是盲目激进就是过于保守,总是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有效的战略。当下人人都在谈转型升级,但是真正能够做到有效转型升级的,很是少有,要么不动,要么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文章中还有一件事对我感触比较深,作者走访2家管理体系相似的食品制造厂家,员工进车间前要先换衣服、带头套鞋套,然后全身吹风,洗手消毒。表面上看起来管理很是到位,但是用手摸了几个地方,结果却是千差万别,一家沾了一手灰,另一家却一尘不染。
前一家是中国的龙头企业,后一家则是日资企业,有人肯定说日本人本身注重细节,但是,那家日资企业的老板是日籍华人。
让我们从细节出发,日资企业里的每一个地方,都是整整齐齐的,厂里每一个员工见面都会问一声“你好”,小小的你好背后却隐含着主人翁意识,每一项改进他都愿意贡献智慧。所以那家日资企业的每一个细节都做的很不错,这显然是全员参与的结果,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
2、有钱的文盲谁也挡不住!
文章中说作者曾去过一个朋友的轮胎设备企业,给作者介绍了转型升级的经验,讲了很多“互联网+”的理念,结论是他要进杀入医疗行业,与日本专家合作做一家高端的、带有互联网思维的……医院!(做轮胎的都去开医院了,我真不敢去看病了)
作者买了一本新华字典送给那个要开医院的“疯”朋友,其用意让他查查什么是转型,当然也没直说,这个需要自己悟。结果朋友悟到了,医院很快赔的一塌糊涂,悔不当初。
一个企业冒然进入全新的行业,杀入陌生的领域,没基础,没经验,岂能不失败?转型是指在熟悉的行业和领域内闯出一条生路,在已知的轨道上做创新。而转行是从头开始!二者的意思千差万别!
在一个行业内专注地去经营,长期沉淀和积累,才能发现行业中的痛点,从而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
有人会说,谷歌不是做了无人汽车,这不也是跨界?但是你知道么,很多自动驾驶本身运用的就是谷歌的图象处理技术。对于图像和数据处理技术才是谷歌多年来积累的优势所在。所以谷歌并没有转型,只是在自己的优势领域进行了延展!
专注自己的行业,自己的事业,最值得我们学习的莫过于华为,几十年来如一的做通信设备,其他的什么也不干。传统制造企业也没必要妄自菲薄,非要搞个高科技。老一辈人常说:“羊癫疯学好了还能吓人呢”,这就是告诉我们做一件事要做好,做强,做极致就能成功!
3、模式vs品牌
互联网的崛起,像一个神话,像一个传说,更像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姑娘,貌似离我们很近,却也很远,所以很多“专家”,成功人士造就了一个新名词,模式创新。
很多的传统制造企业也很乐于谈模式这个词,大会小会都说,甚至看见一些“好模式”就热衷为其买单。咱们直白点,模式说过来倒过去,其实就一句话“换个新渠道卖货”。
各位想想,那些年线下不行了搞电商,微商火了我们也做,直播网红热了我们也造一个,后来就是社群,现在谈的最多的是ip。结局呢?用了多少种“模式”,自己的品牌、自己的产品还是不值钱!还不如把这些钱拿去“砸”品牌呢。
纵观近十年,好模式能火个3-5年,但是好品牌能火100年!哪怕这些品牌的价格贵一点,我们也能忍!我也没见gucci贵了没人买,我也没见哈根达斯没人吃,是品牌和我们建立了信任感。无论模式如何变,渠道如何改,品牌都能平移、跨越这些障碍;品牌的背后,是你的产品能不能给客户,给消费者足够的信任感。
制造企业真的不用迷恋各种模式,反而要加强我么的品牌建设,归根到底,对于制造型企业我们是卖货的,不是卖模式的。
4、高手在哪里?
互联网的诞生成就了很多成功人士,弄得传统制作企业家们心里“痒痒的”,可是自己和自己团队干出来总不是那么回事,那就找高手来干吧!上阿里挖、上同行业大企业挖,甚至挖到了国外。
这种现象已经极为普遍,甚至互联网公司也在这么做。高手来了蜜月期打得火热,但新鲜感总会过去,发现好像也没什么效果,结局必然是不欢而散。
高手一波一波来,一波一波走,大家不明白是高手不灵了还是企业有问题。其实核心问题是很多老板没明白高手的价值在哪里,同时期望值也太高了。甚至很多企业老板的思维逻辑是这样的:
1、风向对的,大家都这么做,而且成功的不少
2、一帮高手在一起,很多问题迎刃而解,也一定能做成。
事实是,时代不一样了,环境不一样了。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一群人凑在一起通过合作,加上一些运气,成了,他们都将成为“流芳百世”的高手。
所以这些大神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机、平台和资源下功成名就的,而你的企业能给他们匹配这些资源吗?当然还有些企业家就是冲着这番资源去的吧?
很多老牌的制造企业,引入高手之后,大会小会不间断,各种项目、措施接连而生,结果什么结果也没产出,会议结束,各回各家,一切归零,然后再来一轮。
今天做企业面对的困难,从来不是因为缺少高手,也不是因为你的人不行了,而是内部组织架构和沟通机制出了问题。当体制不行的时候,再来一群高手也无济于事啊。
5、老板得“绝症”了–老板病
在我们很多传统制造企业里,老板、领导都是全能型选手。公司内大小会议都成为了老板个人成功经验的交流会,成为他传授成功秘笈函授班,很多员工不敢说,一说他就否定你,说你不切合实际,往往把事情变复杂,久而久之,就听之任之,谁也不愿多干一些,反正怎么干都是错,干的多错的多么。
这就是制造业企业家们对自己过往成功经验深信结果。传统企业家很多都是依靠个人的聪明才智、人脉关系逐渐壮大起来的,这点我们认同,但也悲催于此,这种成功对于企业家自身的束缚,已经成为了企业转型最大的障碍。他们相信万变不离其宗,坚定不移的认为自己三十几年前的成功经验可以指导如今新时代下的一切工作,所以,就导致他们既看不到变化,也不愿意变化。
所以,对于传统制造业企业家,尤其是曾经很成功的企业家,转型升级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破除自己的权威,摘掉自己的光环,这个过程很痛苦很艰难,但是必须去做。因为只有突破过往成功的束缚,我们才能迎来更大的成功。
文章的最后作者写了一句很棒的话:“只有产业的新陈代谢,没有帝国的夕阳。”
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我们一直在路上。
全球ceo创投俱乐部专业的融投资俱乐部,我们的宗旨是“剖析创新基因,解读资本密码”旨在为资本方与项目方提升对接率的专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