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为元曲四大家(关白马郑)之一,他的散曲表现了清新俊逸的特点。其小令《天净沙•秋思》虽体制短小,但由于所描绘的景物,表现的情思都颇具普遍意义,因而成为一直传诵的典范作品。元代著名评论家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韵》曾称这支小令为“秋思之祖”。
你看它寥寥二十八字,既无藻饰,又无典故,却能无比鲜明地刻画出一个天涯游子的形象,凝结出丰富而跌岩的感情,没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是难以办到的。本文在艺术上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化景为情,情从景出。题名《秋思》,但全篇却无一语道及其所“思”的内容。它只是排列一些孤零零的景物,并点明这些景物正是小令主人公“思”之寄寓所在。前三句十八字共九个名词,亦无一虚词,九种不同景物极和谐地组织在秋天夕阳下,但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而秋天的旅思羁愁则通过景物自然呈现,使人联想无穷。
开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二句,看似描写自然景物,是一般叙述,其实是赋中有比。说是赋因为这是实写,这些景象是天涯游子亲眼所见,但赋中有比“枯藤老树昏鸦”不正是这个时已傍晚找不到归宿的游子发出的“可以人而不如鸟乎”的感叹吗?“小桥流水人家”潺潺的流水,纤巧的小桥,温暖的草屋,人家的欢声笑语,可惜此间并非自己归宿之所,自己的归宿又在哪里呀?悲凉更添一重。两句一幅“哀景”一幅“乐景”,形成极为鲜明的对照。赋中有比,景中寓情,表现了天涯游子满腔的乡愁。“古道西风瘦马”尚未写到人,但其中已有人在。透过瘦马的蹒跚形影,马上游子的凄苦之情却已毕现无遗。“古道”是自古行人所走之路,此景为古往今来的羁旅之人所共同的经验。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而作者肯定是联想最深、共鸣最强烈的一个。
下面“夕阳西下”在环境渲染,内心刻画上又更进一步。一则日暮西山暮景凄清,何况最令人愁苦的黄昏时候马上就要到来。二则当此鸟已归林,人已还家,而彷徨于古道西风中的游子,还不知归宿在哪里,真是前途茫茫,百感交集,作者不由发出悲哀的叹喟:“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一反前文单纯铺叙景物的格局,变成直抒胸臆。走不完的旅途,抒不尽的离愁。 “断肠人在天涯”画龙点睛,蕴含了天涯游子寸寸柔肠,无限愁思。
这首小令,字字句句皆出自匠心设计,巧意安排。全文语言凝炼,刻划准确,格调清逸,音节和谐,情景交融,妙合无垠,故有“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赞。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把它视为元人小令之最佳者,说是“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决非过誉,确是公允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