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本求源,读“忧”之深意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中学 徐敏红
学情分析: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文言知识有了粗浅的认识,但是底子依旧薄弱,只能对文言文本作浅层的阅读。同时他们对问题的解读常常出现单一化、片面化的特点。但是他们自我表现欲较强,对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敢于踊跃发言,表达想法,对于小组合作的形式也很乐意。所以通过跳板型文本教学构建立体思维模式,能激发他们对文言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品味精炼的语言,初步领悟寓言内涵。
教学难点:
1.发展思维能力,学习多元化思考,对文本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溯本求源的方法,理解忧患意识背后的深层含义,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
预习任务:
1.熟读成诵。
2.借助相关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依据文本抒写自己的阅读疑惑。
教学安排:
一、导入激趣
今天我们来研究“忧”这个行为。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忧患,觉得他消极又负面,但是心理学家却告诉我们行为背后有着心理的需求,当我们走进《杞人忧天》这篇文章后,将会发现忧患后面有着大大的学问。
(一)初读正音,校对古文关键词句
1.通假字 亡 舍
这是中国古代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借用,古时候的字不是很多,人们在使用的时候,就会别的字来代替一些字。
2.充塞 这是个多音字,解释为堵塞 星宿
(二)整体感知,了解行文格局
文章写了什么一件事? (人物 事件 起因 经过 结果)
1.杞人的“忧”。
①杞人所忧何事?
②品“忧”字。
预设:“忧”,在古时候不是写成这个样子的。他的繁体字上“页”(xie)下“心”。会意。心中有了忧愁,必然在脸上(用“页”即人头代表)反映出来。后加“攵”( suī 表示行走),形成“憂”字。在百科中是这样解释:忧,指担忧、发愁。它是对外界事物担心的一种程度,表现为双眉紧锁、额部肌肉收缩、思维定向(只思虑他所考虑的问题,不想其他)。
③杞人的忧,到了什么程度?
预设:“废寝食”,你能想象他忧愁的样子吗?什么神态、什么动作?嘴里会不会还念叨什么呢?
2. 晓之者的“晓”。
①文章里的劝导者是怎样开解杞人的呢?
②请生翻译“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3.分角色朗读
①问杞人朗读者,听了晓之者的话,自己的忧愁减弱了吗?你从哪里读出?
②杞人消除的是什么忧虑?晓之者呢?
4.再读课文,将自己对这个故事的体会放进去,读出他们各自的语气来。
(一)探究寓意
1.这是一篇寓言,俄国寓言文学家陀罗雪维曾说“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2.这篇寓言中哪个情节是寓意得以产生的聚焦点呢?
3.这个焦点为什么成为了延续了两千年的笑话呢?
(二)发散思维
1.因为天地不会崩坠,所以我们觉得杞人应该被嘲讽。反过来,如果天地是会崩坠的呢?那么杞人还会受到后人的嘲笑吗?
2.独立读“杞人忧天”这个故事时,它是一则寓言,但当这个故事放到历史长河中将它跟历史链接起来,就会发现故事背后还有更深的东西让我们去探索。
①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就观查道诸如陨石、地震、泥石流之类的天灾。
PPT:
“夜中,恒星不见,夜明也;星陨如雨,与雨俱也。”《春秋左氏传》
“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春秋左传·僖公十四年》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
②思考:对于两千年前的古人来说,这些天灾是不是像天崩地裂?
③那这样的忧虑有存在的可能么?在现今社会,这种忧虑有存在的可能吗?
明确:从这个角度解读“杞人忧天”,我们读出的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目光如炬……俗语叫做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三)再读杞人和晓之者
1.这则寓言选自什么书?列子是什么时期的人?
2.战国距今两千两百多年,在生产力低下,科技不发达的时候,杞人和晓之者,就开始了对天地的探索,这可以看粗他们是怎样的人?
明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自然奥秘
3.在他们的言谈中哪些是在今天被验证的?
4.我们回顾人类发展史,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是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正是这种求知活动,才引发了人们科学技术大革命。从这个角度,这寓言不是为了讽刺谁,而是肯定人们有时候看似没必要的忧虑。
总结:寓言的寓意是多元的,我们可以依据故事情节,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1.知人论世
当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道杞人身上时,会发现更有趣的东西。杞国是个很了不起的国家。
PPT: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大禹之后于杞。——摘自《史记•周本纪》
①杞人是谁的后代。看出来了吗?
②大禹有哪些事迹“体现他什么品质?
明确:当年大禹之水,是因忧虑百姓惨遭劫难。史载,作为大禹后人的杞人也以忧患天下苍生作为自己的信念。
2.联结历史资料与文本
①思考:文中的杞人是为自己忧虑吗?为什么
预设:如果是为自己忧虑,生老病死可能必天灾人祸更有概率。杞人废寝忘食的担忧是因为自然的劫难,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他忧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苍生。
②结尾说:“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杞人因什么舍然?为什么大喜?
3.读出“忧”后的深意
PPT:
天岂有坠理而杞人忧之,忧之诚愚也,然不失为爱天之深。明 丘濬《遏盗之机》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PPT:
杞人作为先圣大禹的苗裔,忧天正是其爱天代表,……杞人的创造,在于他敏锐地捕捉道天地崩坠的前兆,率先将其揭示出来,如同上古的警世钟,开普天下之隐逸贤人忧虑民生风气之先河。
——《杞人忧天辩》霍然
4.寻找历史中的“杞人们”
中国封建社会多有“位卑不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文人士大夫,
就是杞人在后世的传人。你能例举出三位吗?
课后作业:
请从寓言和历史故事的两个角度说说“杞人忧天”对我们的现实指导意义。
教学评价:
所有的文本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人物、场景、背景等,尤其是再现历史的文言文。
《杞人忧天》,它出自《列子•天瑞》,讲述杞人担忧天坍地陷而废寝忘食的故事。这个故事,如果只是孤立地去看待它,其文学形象是干瘪的,文学价值是单薄的。但当把它置于历史语境中,便能解读出它所承载的深重的传统文化之魂。
而在历史语境之下开展文言文教学,就能打开民族文化精神的大门,让学生在阅读思辨的过程中,将文言词汇、文章主旨、思想情感,精神品质融进他们的一呼一吸中,在浸润文学的、审美的语言氛围中铭记传统文化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