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短小精悍,语句精炼,字字珠玑,意义深刻,为很多人所熟知。即便背不下来全文,也能说出其中几句,譬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等,都是经典名句。
瑶池仙境
《陋室铭》是刘禹锡被贬安徽和州县做通判时期所作。期间,在半年时间里,被势利眼的知县强迫搬家三次,居室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一次迁居,室内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其简陋程度可想而知,在居室迁往一次不如一次的境况下,乐观的刘禹锡都是以笔墨相迎诗联笑对,这次也不例外,作者遂提笔写下这篇流传千古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原文内容如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落日余辉下的宁静
斗室之居如此简陋,文中写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道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如此简陋的居室,因为主人德优品高,显得温暖馨香,因德”而“馨”,陋室也因此不陋。 这也显出了作者的道德品质,作者崇尚并歌颂有道德修养且品质高尚的人,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用古代圣贤诸葛亮的草庐和杨子云的玄亭对比,一是表现出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节操,同时也突出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题思想。
古亭
那么《陋室铭》全文的最后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你还记得吗?不知道你对文末的这句话理解多少,有没有哪怕一丝半点的疑惑?因为刘禹锡是唐朝诗人,却在文章末尾借春秋时代的孔圣人之口“何陋之有”结束行文,又有何深意呢?我们慢慢道来。
其实,“孔子云:何陋之有?”是有典故的。这句话很直白,就是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出处是《论语•子罕篇》,原文是“
古城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很落后闭塞,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住在那儿,怎么会鄙陋呢?” 孔子说有像他这样品德高尚的人居住在“九夷”之地,九夷怎么会简陋?那么“九夷”是什么地方呢?
斜阳照古楼
原来,在古代历史上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蛮”之说。先秦时对居于今山东东部沿海一带部族的泛称,古时谓东夷有九种。《后汉书·东夷传》云: “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当然,因为“九”在数字中最大,这里不一定就是具体数,也可能表示众多。郭璞《尔雅注》云:”九夷在东”,泛指中国东部夷人。在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是从中原腹地向周围边地辐射的,而九夷地处边地远离中原之地,那就是荒蛮之地,当然被认为是“陋”地。
园林一偶
但是,注重自身修养,以德为据,以仁为依,被称作圣人的孔子却愿迁往九夷之地居住,正是因为德行所在,自信满满的认为他去了九夷,那里就不是“陋”地了,遂有“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而《陋室铭》作者刘禹锡,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代圣人之言, 做全文收尾句,也算是压轴句了。不仅以此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本就以儒家学说世代相传的作者,以古代圣贤道德品质及道德操守为榜样和标准,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以证其心意、明其心志,即,遇明主再展宏图,无明主淡泊一生。
阿勒泰山河谷
此一句借用反问,孔子云:何陋之有?看似作者信手拈来,实为刻意为之,巧妙肯定并突出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又余味悠长,何尝不是神来之笔呢?不是吗?
喜马拉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