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要开学了,可是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这让我有些紧张,因为儿子是住校的,这更让我不放心,于是近期我买了不少防护用品,有75%的酒精消毒湿巾、消毒凝胶、还买了80个口罩,虽说按规定学校是要配备足够的口罩的,但多准备点总放心些。
下午要报到了,我拿着清单一样样地检查着,内衣裤、袜子、外套、洗漱用品,还有零食等等不一而足,但总觉得还有什么东西被遗漏了。老公在旁边老神在在地说:“你急什么呀,真要缺了什么,到时候你给他送过去就是了。”我怒了:“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就算到时候可以送过去,可仍然会耽误事啊!”老公举起双手告饶:”好吧,好吧,你说的对!“
话虽如此,但我最终还是放弃了再次核对一遍的想法,本来我也不会如此的,只是这一次开学,将有近两个月的时间不能回家,中途家长也不能探视,时间比较长,又是疫情尚未结束期间,难免放心不下。其实儿子只不过是在本地的寄宿学校上学,我就这么纠结,当年我第一次离家上学时,爸妈是不是更为牵挂?
记得那时候在报到前,除了给我准备各种衣食住行的必备物,老妈还托阿姨来给我做思想工作,主题思想是不要在学校谈恋爱,因为毕业以后大家都各奔东西,感情难以维系,而且上学期间就应该好好学习,谈恋爱什么的是不对的,跟现在大学生们信奉的上大学不谈恋爱就是浪费青春的想法完全不相合,非常的有时代特色。
在每一个关系正常的家庭中,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父母对孩子的关爱都是无私且永恒不变的,孩子对父母的爱却未必那么全心付出了,老话说的“眼皮往下眨”就是这个意思了。记得小时候,老妈在邻县上班,一周才回来一次,老爸一个人照顾我和姐姐,一个大男人当爹又当妈,除了上班、干家务,还得给姐姐梳小辫;老妈也是,每次单位发了什么福利,有了什么好吃的,都会积攒下来带回家,每天晚上还要给我们织毛衣、做布鞋,那时候我和姐姐一直都是院子里打扮最漂亮的小姑娘。
如今,我们早已长大,我们自己的孩子也已上学、就业,可父母也已老去,甚至离开,“养儿方知父母恩”,做子女的只有当了父母才能真正明白父母的一片慈爱之心,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也是人类繁衍的必须,今天为人子女,来日为人父母,生命是一个轮回,也是一个无限的循环。在中国,孝顺父母、友爱手足、关爱子女是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主流。
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地孝顺他们,多陪伴他们,是为人子女者不可轻忽的责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好好地教育他们,陪伴他们,则是为人父母应尽的义务,今天的我们如此,将来我们的孩子亦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