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夏天景色的诗句盘点(写夏景的诗句有哪些)

七首盛夏古诗,感受农历五月,炎热与清凉同在

当代人对于夏天的感觉炎热而漫长,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公历的使用,拉长了夏的感觉。比如公历的四五六月份,被当做夏季,但是会发现七八月份更热,仿佛夏天的感觉占了全面的近半。尤其长江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自嘲,我们这里只有夏天和冬天。

比如当下公历的六月,实际是传统农历的五月。这是真正进入盛夏的开始,传统五月各种节气和节气,是强调了盛夏的存在,让我们更好度过还有两个月的夏季。这也是当代人为什么感到夏天漫长的原因,因为公历的七月八月或还在真正的体感的夏天里呀!

让我们回到农历五月,和先民一样,慢慢体会夏天,或者会在炎热里,找到些许清凉。

农历的五月,是古代夏天的第二个月,又称为仲夏,中夏,盛夏。因为有明显的天文标记,那就是在这个月,太阳会在某一点直射北回归线。古人虽然没有当代的科学技术,但是通过日晷的观察,得出高度符合当代天文学的结果。正是因为如此,农历的五月有关于祭祀太阳和夏天的众多礼仪和风俗,也是在生活中不断总结如何度过最炎热的夏天。

一,农历五月有两个节气,芒种和夏至,太阳会持续北行,到达北回归线然后南行,这一阶段,阳光热烈,气温持续升高,太平洋季风带来丰沛的降雨降水,对农业的夏收夏种非常有利,也是古代农民最忙碌的一个时段,他们顶骄阳或者冒夏雨,收割种植在田间,为最后的秋收冲刺。

“偶从野叟问耕桑,说到春来日日忙。

老尽吾蚕桑自绿,化残胡蝶麦犹黄。

迎梅已过三旬雨,秧稻初齐五月凉。

天上何人调玉烛,但知击壤乐时康。”虞俦《五月四日过西山道院田间记老农语》

这是农民的辛苦,五月从田间地头拉着老农谈心,农民是这样说的,自从开春就每天忙碌,你看现在,蚕是结茧了,不再担心桑田里的桑叶不够吃,现在桑叶是夏天的绿,可以不用管桑蚕事,可是地里的麦子现在也黄熟了,马上要花体力去收割。

这梅雨已经下了一个月了,你看这水稻田,天上是太阳,可是水田还是幽凉清凉的。我们就是在水深火热中面朝水田,背顶骄阳。

难得今年风调雨顺,我就是再辛苦,也有希望,因为这是太平丰年的征兆啊。

要知道这是太阳光最猛烈的五月,能够让农民感受饱满和清凉的,不是天气,不是他粗糙的手脚和面容,而是辛苦可以看到的丰收,让人动容。劳动人民用劳动征服着土地和夏天。

“仲夏农务急,老壮纷盈畴。

上天无愆沴,登我蚕与麰。

晨兴腰镰出,子妇向田头。

绿树绕阡陌,当昼岂暇休。

柔丝缫满盆,新实已可羞。

归来一欢笑,卒岁期无忧。

为民各有业,处世无异谋。

但愿岁尝然,囷廪有乾糇。

糟床注浊酒,邻里日相求。”宋韩维《仲夏田家》

仲夏就是盛夏五月,让我们看看农村的田间地头。天气热,气温高,但是只要能出力的老年和青壮年都下到田地了。早上带着镰刀出门,这是要收获麦子和铲除杂草,孩子和妇女也奔向田头,因为他们给田间的父亲丈夫送水送饭。

虽然有绿树环绕田埂,但是人们哪里肯在树荫下休息?正是男女各自辛勤的劳动,才可以让蚕丝满盆,麦饭可吃,一年饮食无忧。这么劳累的农活却能换来农民的开心一笑。

我看了感动和心酸,但愿岁岁丰收,家里有余粮,可以用多的谷子酿美酒呀,让村民邻居日日开心。

实际上我们知道,古代的粮食亩产不高,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一年吃得饱。写到这里,我再次致敬伟大的科学家袁隆平,是他解决了中国人几千年受困于土地亩产的粮食问题,让更多的人有了更多的人生创造和选择。

二,农历五月又包含重要的节气,端午节和夏至节。端午节的起源依然是上古对于太阳和水神的崇拜,在祭祀神灵和先祖,保佑土地多产,身体健康的同时,又随着时代加入了祭祀伟大爱国者屈原的内容。

端午是农历五月五日,登高祭天,临河祭水,感恩太阳与自然赐予最旺盛的阳光雨水,祈福丰年,祝愿健康,拜祭屈原,缅怀他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这个节气尤其盛大浓重。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唐朝李隆基《端午》

这是盛唐天子李隆基一首宴请官员的端午诗,可以窥见唐朝端午节由上而下的隆重。

这个美好的节日在仲夏,空气清新,白天漫长。那盐做的梅子已经堆放好,那酒也酿成,供大家传杯而饮。屈原的故事已经很久远,但是他为国为民的事迹流传下来。我给大家发放端午节的长命丝线,是要大家记住屈原的爱国精神,也是愿望你们的寿命更长久,为国家做出贡献。

来让我们看看当下的繁荣,这五月的槿花绚烂,这靠水的芦草芬芳,这样的繁荣盛世,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只有忠贞为国,江山繁荣才能代代延续。

一千年后的我看了都感动。既点出了节日的起源典故,也迎合了端午系长命丝的风俗,却是以一个国家领袖,殷殷勉励臣子学习屈原精神,护航唐朝的稳定繁荣。从这里看,唐玄宗不是昏君啊!

不过一个王朝的兴衰是多种合力造成的。比如制度问题,分配问题,社会矛盾等种种因素。至少这首诗,我看到唐玄宗在精神上努力团结臣子的努力。虽然也许用并不能解决王朝衰落的根本问题。但是他还是很努力。

“角黍菖蒲酒,年年旧俗谙。

采衣君自乐,白发我何堪。

静味瑶华句,闲思玉柄谭。

报之长命缕,祝庆在图南。”唐徐铉《和李秀才端午日风寄》

这首诗可以看到唐朝端午节民间的种种风俗。吃粽子,喝菖蒲酒。粽子的来源应该是古代社会夏天食品保鲜的一种方法,用粽叶菰叶荷叶竹筒包裹的食品,便于夏天农田或者路途携带,防止快速霉变。

而在长期制作过程中,发现并制作了不同的美味。在屈原沉江后,当地人民用祭祀神一样的礼仪祭祀他,将这种食品投放到水里。纪念价值和实用价值让粽子千百年流传,成为端午一个特殊风味的食品。

菖蒲酒现在已经很少人喝,这是用新鲜菖蒲根茎剪碎,混合在酒水中的时令喝法,口味清香,有着解暑的功能。

那么唐朝的端午节在服饰上也有特殊,就是穿五彩的衣裳,胳膊上系着五色的长丝线,这是古代纹身的变种,是用这种艳丽的方式驱离疾病。保佑健康。

所以诗人说,我没有什么可以寄给你的,寄给你端午的避邪长命丝。

盛大的节日,让人投入生活的细节,快乐,精神的愉悦,对抗夏天的火热。

三,那么炎热的夏天已然来到,光靠精神和祈祷是过不好仲夏的,这就有现实中很多降温消暑的方法。

“霜缣裁製赖金刀,冷淡还宜画海涛。

盛夏有功风自远,凉秋无用架偏高。”宋朝释智圆《扇》

扇子那是必须的。无从知道最初的扇子是谁做的,但是也实在无需知道。因为折叶扇风,相信原始人都知道。上古用鸟类的羽毛做成扇子,有一半是炫耀,如同印第安的酋长,但不妨碍普通人会利用一切工具寻找风。

我只略略说下,中国上古时代的扇子多半是圆形或者椭圆形,汉朝之前,贵族用羽毛扇,丝绸和竹子的相爱,变成了如月亮的团扇。唐朝有南方的蒲扇和榈树扇经过道路贸易,出现在北方。宋朝开始有折扇,到了明清,折扇成为夏天的潮流文化。

当然当代,电扇,空调扇就更多了。

“盛夏有风功自远”,说的就是扇子,不管简单还是华丽,那是人们过夏天不可缺的设备,是炎热里可以一手把握的清凉。

消暑自然还有竹林竹屋,但是不可能人人家里都有如盖绿荫,但是竹制品或者席子就是夏天不可或缺的纳凉用具。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宋朝苏舜钦《夏意》

五月是家家铺夏天席子的时候,有的是用草编成的,有的是用竹条竹丝。清凉透汗。

这首诗写了五月盛夏的家常院落,榴花盛开,而房间里铺着席子,这样就是中午睡觉,也不感觉十分炎热。那石榴花虽然明艳如火,但心情却因为席子的幽凉而沉静下来,别有一种炎热里的清凉。

那么最后就谈到冰块的使用。夏天用冰,在周朝就有,那是贵族的专享。但是到了宋朝,北方的冰块运到南方,进行窖藏,夏天在拿出来卖,成为夏天一道时尚饮食,不输给当下的街卖刨冰制品。

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买冰,或者用硝石制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宋 朝 杨万里《稚子弄冰》

来看看杨万里的小孩子是怎么调皮的吧。也不知道杨万里家的冰是买的还是自己做的?总之就被半大不大的孩子看到了,一早上,就扣着盆子,拿出了圆形的冰。

端午节是大量用彩丝彩线的时段,而且此时冰融化很快,所以孩子才能将彩丝穿过去,提着到处跑,这熊孩子真是兴奋,拿着圆形的冰当锣鼓敲,结果,在竹林里,冰块就化掉,像玻璃碎成一地。

好在杨万里也真好性子。只是观察,没有责备。那么这里证明宋朝的卖冰和制冰已经很发达,夏天的冰,不是特别贵重。

这也就是宋朝诗词里的夏天有很多调冰,冰藕的句子,

夏天虽然漫长,但是我们也不用着急,盛夏有火热难捱的阳光和暑期,更有热爱生活的人制造着夏天里现实与心境的清凉。

让我们面对盛夏,迎接它,征服它,让生活火热饱满,又快乐清凉!

(0)
上一篇 2022年3月29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