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是什么体裁的诗(木兰诗原文诗词)

入选教材的《木兰诗》究竟有多少争议

文 | 赵九九

近日,迪士尼拍摄的中国题材电影《花木兰》公布了第一条预告片,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说到花木兰,就不得不提《木兰诗》,这个入选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是否存在争议呢?和国学小喵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花木兰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诗》自民国至今一直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凡是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都会对这首“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词句耳熟能详。然而,倒背如流不代表着就能辨其雄雌,关于这首扑朔迷离的诗,实际有着各种不明确以及纷争。

如果你是1933年以前上的中学,不知有没有,那么中学教科书《基本教科书国文》对《木兰诗》的题解是这样的:“这是不知作者名氏的民间故事诗,相传为北朝时所作,中间‘万里赴戎机’几句似乎经过文人的润饰”;如果你是1961年以前上的中学,那么语文教科书说:“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这是有名的叙事诗,木兰,相传是我国古代一个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如果你是1978年以前上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会说《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如果你是2001年前上的中学,那么人教版教科书会说《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四部丛刊》本)卷二五,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随后的语文教材,如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等都基本延续了这一说法。我们习以为常,似乎有些观点一入教材,就成了定论。而实际上,关于《木兰诗》,除了是最早著录在《乐府诗集》无争议外,其他,诸如后人的修饰与诗的作者的问题,该诗是南北朝哪个政权时期的诗,内容反映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情况还是隋唐时期的情况,该诗是不是北方的故事南方的诗,是不是叙事诗,木兰是传说人物还是确有其人等等,历来都是聚讼纷纷,莫衷一是。

首先,《木兰诗》的作者不明确。正如民国时期语文教材提到的那样,不知作者是何人,因而很多教材对这一问题都避而不谈,只言《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注意,南宋郭茂倩编了《乐府诗集》,他在这个集子中收录了《木兰诗》,他并非作者。早在宋代,关于《木兰诗》的作者就充满了争议,宋初编的《文苑英华》题为唐代的韦元甫所作,其他宋代著作也多认为是唐人所作,如《古文苑》题为《木兰诗》,以为“唐人诗”,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据诗中“可汗大点兵”语,认为木兰不是隋朝的就是唐朝的人,“生世非隋即唐”,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则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像李白,不会是汉魏人的诗歌,“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此后,历代都有人认为《木兰诗》是隋唐时期的人所作,但宋代黄庭坚则考证指出,此诗并非唐代韦元甫所作,而是韦元甫在民间听来之后,自己传唱,后人便以为是韦元甫他自己所写。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木兰诗》原先可能是一首鲜卑歌,后来流传到了江南,被译为汉语,曾入梁代乐府,后又散落民间,而到唐代为韦元甫重新发现,并拟作了一首《木兰歌》,以至于到了宋代,大家以为韦元甫的《木兰歌》就是《木兰诗》,实际上唐代的韦元甫只是《木兰诗》的搜集发现者之一。

其次,作品的时代不明确。关于《木兰诗》产生的年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在题解中说“按歌辞有《木兰》一曲,不知起于何代也”。古代学者的判断,有汉魏说,三国说,西晋说,齐梁说,北朝说,隋唐说等等。到了近代,学者们从历史、地理、文学、语言、民族等多个角度出发,最终形成了两大派。

一是支持隋唐说的学者:姚大荣发表《木兰从军时地表征》一文,他从可汗、天子、胡骑、黄河、燕山、黑山等这些隋唐时期才出现的词语入手,认为“木兰为隋末唐初人”,徐中舒在《木兰歌再考》、《木兰歌再考补编》等文指出《木兰诗》是作于初唐盛唐之间,齐天举则考证兵帖、大儿、爷娘、啾啾、戎机、铁衣、磨、战袍这八条词语是隋唐以后才出现的,判定“《木兰诗》是唐代作品”,历史学家唐长孺也对军帖、点兵、十二转、火伴等词语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指出“这些语辞在唐代普遍行用”,从而也归《木兰诗》为唐代所作,王增文《木兰诗产生的时代本事和作者考辨》提到“贴花黄”这一风俗是北朝末年才出现的,而到唐代则盛行等等。

一是支持北朝说的学者:张为麟在《木兰时代辨疑》肯定《木兰诗》是作于陈以前的,陆侃如据此又进一步加以考证,认为《木兰诗》必产生于梁以前,余冠英从历史、地理等条件及《古今乐录》的著录出发也判定《木兰诗》是北朝作品,并指出最有可能产生在后魏,罗根泽开始是在《木兰诗作于唐代考》一文中论“策勋十二转”是唐时勋官制度,从而认为《木兰诗》是唐代作品,但后来又承认“以至于我自己……也都错了”,转而又从府兵制、明堂制、勋官制等方面和地区关系等角度提出了新证据,从而把产生时代“确定在西魏”。另外,胡适、袁行沛等著名学者也都赞成《木兰诗》产生于北朝,隋唐人只不过是对其有所修饰,所以诗中才会有隋唐时期的词语存在罢了。

再次,木兰其人不明确。“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从这第一人称的叙述口吻来看,《木兰诗》应当是木兰本人所述。古代学者一般认为这首诗反映的内容应该是真实的,对于木兰是否确有其人,则很少有人去进行考证。曹熙在1982年发表《木兰诗新考》一文,结合1980年出土的鲜卑石室祝文,认为木兰应确有其人。木兰的故乡在何方呢?武汉黄陂时常举办木兰旅游文化节,而河南商丘也有木兰文化节,此外安徽毫州,陕西万花山,河北完县,山东任城等也都说自己才是木兰的故乡,近代学者有根据诗中提到买马的风俗以及木兰的行军路线,推断木兰的故乡或在中原或在北地,各地政府也各执一词,参与到了这场争论中,因涉及旅游经济发展的问题,使这个问题变得更为复杂。木兰姓什么呢?在诗歌中木兰并无姓氏,元代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辩正记》提到“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认为木兰姓魏;清同治十年《黄陂县志》有《木兰古传》一篇,该志说“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人也,姓朱”认为木兰姓朱;而最早提出木兰姓花的是明代徐渭的《雌木兰代父从军》,徐渭推测木兰名字的由来大概是源于木兰花,因而冠木兰以花姓,随后根据《木兰诗》改编的文艺作品多承袭徐渭的说法。

再有,《木兰诗》的内容也多有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木兰诗》涉及的地名及府兵制度。“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余冠英《乐府诗选》认为燕山就是指燕然山,而黑山指今内蒙古杀虎山,林庚在《木兰辞中的燕山和黑山》一文中提出,黑山和燕然山南北相距约八百公里,如果“暮宿黑山头”就不可能会“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因而燕山应该是指蓟北的燕山,黑山是指燕山附近昌平的天寿山,两者离得不远,这样这句诗就能说通了,另外,还有说法认为太行山古代也称燕山等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反映的应是府兵制,有学者曾分析《木兰诗》说“同行十二年”,有如此长时间对少数民族柔然的作战,根据历史记载,只有北魏,然而北魏时期却还没有府兵制,府兵制是北魏灭亡后,到了西魏大统年间才正式建立得,这一制度,一般说法,又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最终停废,历时约二百年。这种兵役制度的特点就是兵农结合,即平时为农,战时为兵,而且府兵参战要自备武器和马匹。但《木兰诗》究竟反映的是北朝时期的府兵制还是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呢?目前见到的材料,北朝时期的府兵制,府兵只需要自备一把弓刀即可,其他装备由政府资助,唐代的府兵制则说需要十个人结成一伙,这一伙人需要自备六匹马,而近来又有学者考证,唐代其实根本就没有实行过府兵制。因而关于《木兰诗》府兵制的问题也有待做出进一步的探讨。

可见,这首入选教材的《木兰诗》含有诸多可思考的问题,倘若将这些问题抛开,只欣赏《木兰诗》文本本身,也未必不可。但我们也应知道,有些问题避而不谈不代表它们不存在。只有一个“定论”,确实方便我们集中分析文本,但也会因此而限制了我们的视野。

近来“国学热”,时有教育家提出要在中学开设一门国学课,实际上,如果我们在讲解文本的时候,拓展相关的知识背景,如《木兰诗》产生时代的风尚,府兵制的演变,这本身不就是一门国学课吗?我的看法,语文课堂应该包含国学课,而实不必另外再开一门课程。

1

END

1

【作者简介】

九九,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先秦文学与文献。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0)
上一篇 2022年3月29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