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绝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杜甫的绝句赏析)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其实是没有题目的,“绝句”两个字是诗歌的体裁。绝句一共四句,每句五个字就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就叫七言绝句,所以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没有题目的一个可能原因,就是这首诗好像也没有什么需要特别强调的东西。四句诗写了四个场景,像四幅画一样,那么咱们就一幅一幅来看这些画。

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首诗作于成都郊区的草堂。这是他自己的小庄园,搭了几间屋子,环境不错,有溪水有花木,能看到很多风景。第一句写“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和“翠柳”,一看就是春光明媚的样子。注意两种颜色,一个是“黄”,一个是“翠”,跟下句“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颜色可以做个对比。古人说的“青天”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蓝天。蓝蓝的天上有一道白光,是什么呢?“一行白鹭上青天”。那上一句呢?“翠”是很明亮的那种绿色,我们经常说的翡翠,指的就是光泽很好的绿色的玉。明亮的、绿色的柳树枝条间,有黄色的小鸟,就是黄鹂。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些颜色的搭配,“黄”和“翠”搭配,“白”和“青”搭配,非常清爽,也非常和谐。杜甫其实也很懂得欣赏美术,他没有王维那么高的画画技艺,但也能写出“诗中有画”的效果。他很会搭配色调。

除了形容颜色的几个词之外,还有两个动词需要注意,就是“鸣翠柳”的“鸣”,“上青天”的“上”。白鹭它不会叫吗?黄鹂它不会飞吗?当然不是。杜甫又做了点搭配工作。黄鹂的声音可能比较好听一些,于是写它们“鸣翠柳”;白鹭体型较大,飞起来矫健有力,于是写它们“上青天”。如此搭配,利用了不同鸟类的特长,既有图像又有声音,就成为一幅“有声画”。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西岭”,是岷山的雪岭,上面常年覆盖积雪。杜甫要写“西岭千秋雪”,但不太容易描述。他远远看到岷山的峰尖上有白光,知道那里终年积雪,可怎么去写呢?咱们现在学习拍照,都要先学取景,就是选择好的角度、好的构图。一座大雪山放在面前,你得有一个角度去取它。杜甫就从眼前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个取景框,就是“窗”。他用了一个很有趣的动词“含”,意思是窗子里边包含着一幅高山白雪的画面。

咱们中国的园林,非常重视窗子的构图作用。本来就是一个池塘,你拿眼睛直接去看可能比较单调,但是隔着窗子去看就有丰富多姿的构图了。你从左边的窗子、右边的窗子、上面的窗子、下面的窗子去看,池塘都会不一样。加上窗子本身又可以有很多修饰,比如有圆形的窗口,有雕花的窗棂,还可以拉上纱帘、竹帘,造成“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视觉效果,等等。大家长大了可能会学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文章《苏州园林》,他说:“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苏州园林的墙壁上,都是有各种镂空图案的,相当于一扇窗子。你隔着镂空图案去看花园里的景致,跟你直接去看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接下来是最后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里还是有构图感。刚才是用窗去构图,现在是用门去构图。“门”离自己非常近,而“万里船”离自己非常遥远,这就有一种透视的感觉了。同时,大家要注意“门泊东吴万里船”的“万里”是什么意思?这不是随便一说的。成都郊区有个地方就叫万里桥,距离杜甫草堂很近。宋朝人范成大写了一本笔记,叫《吴船录》。里边有一段话说,“蜀人入吴者,皆从合江亭登舟,其西则万里桥”。意思是,四川人要去吴越一带,就要顺长江而下。他们从哪出发呢?从合江亭登舟。这个合江亭的西侧,就是万里桥。所以,在四川人看来,“万里桥”就有“万里之行,始于桥下”的意思。

杜甫说“门泊东吴万里船”,一方面是实写万里桥畔的远行人,另一方面也表达他的一种向往。他看着别人远行万里,心里是不是有企盼呢?我们查一查杜甫的传记就知道了。他年轻时曾经漫游吴越,对吴越的印象非常好。我们在很多唐人那里,都可以读到描写漫游生活的诗。唐人喜欢在年轻时漫游,尤其喜欢到江南吴越一带去漫游。吴越被誉为“山水窟”,差不多是山水博物馆的意思。很多诗人留下关于吴越的诗篇。杜甫写过一首诗叫《壮游》,回忆自己年轻时游览吴越的所见所闻。所以杜甫在成都的时候,看着眼前的溪水流到长江里,长江再往下流就流到吴越了,那是我青春年少的时候漫游过的地方,当年的所见所闻一时浮上心头。

最后,我们合起来看四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这是很近的取景,因为黄鹂、柳叶都非常小。“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飞上青天,取景远了很多。再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两句就非常遥远了,但“窗”和“门”又是特别近的。你会感觉杜甫就像拿着一个照相机在那儿调镜头。第一句很近,第二句很远,第三四句则是先更近,然后更远。如此反复运用镜头,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

(0)
上一篇 2022年3月29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