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清平乐三首全文及赏析(李白清平乐有几首)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作为李白的挚友,杜甫准确把握李白的性格特质并加以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以洗炼的语言,简笔速写的手法,将李白豪放纵逸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的是杜甫在诗中描绘的李白豪放纵饮、放任自如、不同凡响的人物形象。但是有一处细节其实更重要,杜甫在诗中写到的八个人,他们都是同时代的人。

而且在杜甫写这首诗时,他们八人又都有过在长安工作和生活的经历,他们不仅对酒有着特殊的爱好,而且性格豪放、旷达,情投意合。

那么话说回来,李白是何时来到长安的呢?原来李白从青年时期就离开家乡安州,开始漫游名山大川,饱览祖国壮丽的山河的游历行程。他在游览东岳泰山时,结识了道教人士吴筠,李白的才华给吴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吴筠进入宫廷,他便向朝廷举荐了李白,这当然是后话了。

天宝元年,李白的足迹踏上了繁华的都城长安,当时的长安名流如云,全国文化界的名人都汇集在这里。在长安,李白结识了贺知章,两人意气相投,豪放纵逸是他们共有的气质特征。他们一见如故,饮酒赋诗建立了深厚的友情,“金龟换酒”的典故说的就是贺知章和李白饮酒的故事。

得到好友贺知章、吴筠等人的极力推荐,在文化气息浓厚的长安城里,李白的诗名广泛传播。在机缘巧合之下,他来到了唐玄宗面前,李白飞扬的文采和锦绣的诗歌受到了唐玄宗的喜爱,被封“翰林待诏”,供奉翰林,专门为唐玄宗写诗文以供娱乐。

天宝二年,唐玄宗带杨贵妃在沉香亭赏花,派乐师李龟年下圣旨召李白来作诗助兴。此时李白在翰林院任职,他应唐玄宗之令,提笔写下三首赞美杨贵妃和牡丹花的绝句,就是《清平调三首》。

李白将才思倾泻在笔端,诗笔挥洒自如,相互钩带,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李白的第一首《清平调》是这样写的: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第一首开篇的七个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看见云霞而想到衣裳,看见牡丹花而想到人的容貌。也可以说诗人把衣裳想象为云霞,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情景交融的七个字,给人带来的是花团锦簇与雍容华贵集于一体的感觉

牡丹在唐代大规模进入人们的审美玩赏视野,是一件富有传奇色彩的宫廷文化事件。初唐、盛唐时期,由于武则天、唐玄宗、杨贵妃等人的特殊审美兴趣,宫廷中形成了玩赏牡丹的风气,并体现出求新求奇、追求巨丽之美的审美趣味。

在为数不多的盛唐时期牡丹诗词中,因审美观赏及具体创作情境的不同,以及作者个体情怀的差异,已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向。李白、王维等诗人应制创作的牡丹诗,一方面体现这种审美趣味,另一方面又与宫廷生活有密切关联,这一时期的牡丹诗,则给牡丹审美文化注入了最早的一缕文人化气息。

李白的诗句,大意是说当人们见到飘逸流动的云霞就联想到杨贵妃华美的衣裳,见到盛开的娇艳的牡丹花就联想到杨贵妃艳丽的容貌。杨贵妃的衣服在诗人的笔下如天边云霞和霓裳羽衣一般轻盈,它们簇拥着杨贵妃娇美的容颜。

“云想”二字是诗人空灵绝妙的想象。诗人以飘逸流动的云霞赞美杨贵妃服饰的飘逸出尘,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的容颜与衣裳之美,表现出杨贵妃的富贵之态,宛如仙子一般。杨贵妃此前曾有道观生活的经历,道号“太真”,“真”在道家术语中含有“仙”的含义,这样的写法又与诗歌主题紧密地贴合在一起。

诗中两个“想”字,是李白从观赏者的视野中进行描写的。因为诗人奉召来到兴庆宫龙池东沉香亭前,他见到朦胧月色下盛放的娇艳的牡丹花与沉香亭中的杨贵妃后,灵感迸发,才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诗人以云霞联想杨贵妃服饰的华美、气质的出尘,是建立在月色朦胧、华灯初上时的兴庆宫的赞美和想象上的。所以云霞是诗人的想象,以想象中云雾缥缈的的仙境暗喻兴庆宫,以瑶台暗喻沉香亭。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接下来诗人将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由眼前的牡丹花联想到神话传说中西王母居住的群玉山、瑶台。

诗人在时空的转换、挪移中,以想象写现实。在想象的情景与现实情景的对比中,诗人认为:这样天姿国色与花容月貌,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贵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如果说第一首是从空间来写的话,第二首从时间来写的,诗人想象的场景是楚襄王的阳台以及汉成帝的宫廷。李白的第二首《清平调》是这样写的: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诗人笔下的牡丹花娇艳凝香,带着露水,这一句从颜色与香味两个方面写牡丹花的娇艳,不但写出了天然的美,而且写出了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诗人以花写人,用牡丹花的颜色、香味、和美丽衬托杨贵妃的花容月貌

“云雨巫山枉断肠”,化用楚襄王与巫山神女的典故。诗人把上句的牡丹花拟人化,指出楚襄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哪里及得到当前的花容人面。

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依靠新妆,哪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贵妃,杨贵妃不施粉黛,雍容华贵的形象便已是绝色天然的美人了。

诗人用抑扬法,化用典故,借古喻今,抑巫山神女与赵飞燕,以抬高杨贵妃的花容月貌。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贵妃身形丰腴。“环肥燕瘦”的成语就是形容赵飞燕和杨玉环的

后人据此进行了不切实际的杜撰,说杨贵妃非常喜欢李白的这三首《清平调》,时常吟咏。并且说李白做此诗时曾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认为李白的行为对自己是一种侮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赵飞燕身形的纤细,讥讽杨贵妃丰腴的身形,以赵飞燕私通宫闱的事情,暗讽杨桂凤宫闱的不检点。

其实这都是后人的一番凭空臆造。假如李白真的在诗中隐含了这样的用意,首先与应制诗的主题大相径庭,其次李白渴望得到朝廷的赏识,这是他积极入世的原因。因此,李白诗作的真正意图就是抑古尊今。

如果第二首是从时间来写的话,在第三首中,诗人的目光和视野又回到眼前的现实,点明宫中的沉香亭北。这一首中的“春风”和第一首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李白的第三首《清平调词》是这样写的: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开篇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诗人将笔墨从对仙境的描绘返回到现实的描写中。“倾国”意思是美人,当然指杨妃。

诗作的行文到此处时,李白才正面点出主题。诗人用“两相欢”三个字,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体。“带笑看”的主体人物是唐玄宗,这三个字使牡丹花、杨贵妃、唐玄宗三种形象融为一体,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三位一体的章法在此处达到高峰

由于第二句的“笑”,引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暗指唐玄宗。这一句把牡丹与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

最后一句照应主题,点明唐玄宗与杨贵妃赏花的地点在沉香亭北。沉香亭,顾名思义,就是用名贵的沉香木建造而成的亭子,牡丹花盛开在亭外,赏花的人倚靠着亭子的栏杆,这是一个有花、有月、有人的浪漫的夜晚

在这个花香流动、春风怡荡的夜晚,一首首清平词调从李白的笔端倾泻而出。当李龟年吟唱的清平调旋律缭绕在沉香北亭的上空时,他们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气象。

《清平调三首》是李白所作的组诗,第一首以蟾宫阆苑的仙女称赞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以楚襄王和赵飞燕的典故称赞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第三首把牡丹花、杨贵妃与唐玄宗糅合为一体来称赞她的幸福。

李白的《清平调三首》,主要赞美杨玉环的美,将人与牡丹花对比,并且极力渲染了杨贵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情景。李白的《清平调三首》以花比人,令人觉得人花争艳,人比花美,成了古今应制诗的绝唱

这三首诗,辞藻华美,诗意行云流水,诗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将花与人融合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既是写花,又是在写人,在月色下,花容、人物与月貌完美地交融在一起。

再如“一枝红艳露凝香”一句,也是既写了人,也写了物,人与物交织,景与情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

清代画家苏六朋·李白《清平调图》轴

这三首《清平调》,如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诗人没有刻意地描绘,没有刻意地堆砌辞藻,反而让诗意一气呵成、流畅自然

诗歌好不好,读者的感受很重要,读者最有发言权,读李白的《清平调三首》,使人们自然而然地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这三首诗,千百年来传唱不衰,为人所激赏,光从读者这一层面评判的话,就是非常好的诗歌了

(0)
上一篇 2022年3月29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