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一首唐朝白居易写的关于老百姓田间割麦子的诗,很有些感触,发出来和大家分享。
观刈麦—–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是一首现实主义的叙事诗,作者从描写一家人收麦的过程写起,把所见所闻所想,全部写进了诗里,表达了底层百姓生活艰难,终日劳作仍然贫穷挨饿的社会现实,和自己高官厚禄、不事农桑仍有充足余粮的现实情况相比,形成了巨大反差。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社会阶层分配的严重不公,从而引发了对底层百姓生活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诗人36岁,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地区的周至县任职县尉,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多次的下乡征税,让诗人真实见证了百姓所受的各种灾难,从而对自己饱食终日的生活做出了深刻反思,表达了深切的惭愧之心。
这首诗中除了写一家男女老少不畏炎热、拼尽全力一起收麦之外,还写了一个贫穷的拾麦穗的妇女,抱着孩子,提着篮子,还要捡拾着落在地里的麦子。为什么如此呢?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原来是受沉重的苛捐杂税所逼,走投无路,才来拾点麦子充饥呀!她们原来也是有田地的,也是象在地里收麦子忙碌着的一家人一样,一年当中忙忙碌碌,尤其在麦熟季节,为了让辛苦种植的粮食颗料归仓,而争分夺秒废寝忘食,男人早早来地里,女人随后送饭,孩子送水,即使再热的天气也不敢停下来避暑,只想趁着白天的光亮,赶快把粮食收回家里。
可惜的是,即使如此忙碌,也仍然不能摆脱苛税带来的灾难,不得以失去土地而到处趁农忙时节捡到点别人家的麦穗充饥。农耕不忙、没有收成的时候呢,作者没说,但言外之意已明,那就是必然要外出四处乞讨啊!
同时,不禁发问,既然苛税猛于虎,今天忙碌收麦的一家人,谁又能保证明日不象那个妇人一样,失去土地,又去捡拾另外一家刈麦后落在地里的麦穗充饥呢!
读着读着,眼前仿佛一幅画面浮现。赤日炎炎,黄色的麦浪中,农人一家老小辛苦忙碌着,一个抱着孩子的贫妇,流露着饥饿的眼神。画面之外,一群朝廷官僚摇着扇子,吃着肉靡,饮着琼浆玉液。其中,有诗人一样的为民请命、同情惭愧、深切反思者,更多的则是耍着阴谋诡计、横征暴敛的罪恶之流。
读罢此诗,心情难以平静,特别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正是因为革命前辈抛头颅酒热血的牺牲精神,我们才拥有了今天安定和平的繁荣局面,才拥有了当今无限美好的生活。
闲读诗词,养我身心,修身律已,爱我中华。欢迎大家,和我一起品评唐诗宋词,领略国学魅力。每天一首,敬请期待,欢迎讨论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