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主旨是什么(望岳原文加赏析)

唐玄宗开元23年(公元735年),二十三岁的杜甫赴洛阳应进士,落第后开启一段漫游生活。一年后行至齐鲁大地,饱览泰山雄伟开阔、峻峭秀丽的景象,杜甫心生无限感慨,创作了五言古诗《望岳》。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首联描泰山远望之色,五岳之尊的巍峨泰山到底雄伟如何,美景如何?齐鲁大地之间,处处可见青翠的山峦,郁郁苍苍的山色浩茫浑涵,连绵不断。

岱宗,即泰山,亦名泰岳、东岳、岱山或岱岳,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足见古人对泰山的尊崇。

齐鲁,春秋战国时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首句以设问入笔,卓然不群,“夫如何”尽显诗人内心的惊喜、感叹之情,更为下文布满想象光景。“齐鲁青未了”五字雄盖一世,囊括千里,雄阔至极,将泰山连绵起伏,苍峰不断的整体面貌表现出来,是对首句提问的回答。诗人没有直接说泰山的高,而是以齐鲁大地距离之远来进行衬托。“青未了”三字,远胜千百字,既写出了山色的郁郁葱葱,表现出泰山的外形特征,亦营造出磅礴的气势,展现出壮美的色彩。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次联写泰山近望之势,大自然将神奇秀美的景色都集聚在泰山之上;泰山的阴阳两面分割成两个世界,一面好像阴暗的黄昏,一面好像明亮的早晨。

这两句气象磅礴,与岱宗的气势相称。“造化”一词使整个意境更加灵活,富有一种生命的气息,蕴含了更多的情韵。

山的北面为“阴”,山的南面为“阳”,本是普通的自然现象,但是诗人却着意写出泰山的不凡,用一个奇险的“割”字,赋予泰山神奇的力量,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竟判若两地,一为清晨,一为黄昏,明暗迥然不同。此句极言泰山之巍峨高耸,亦将静止的山色描绘出鲜活的生命感,表达出诗人的仰慕之情。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三联摹泰山细望之景,层峦叠嶂,云雾缭绕,激荡着胸怀;极目远视,翩翩倦鸟归巢栖息,隐没在葱郁的山色之中。

“荡胸”足见登高意豁,是以奇情写岱岳之神。云雾笼罩,营造了一个虚无缥缈神仙般的境界,为泰山增添了灵动之感。“决眦”二字非常传神,形象地揭示出诗人沉醉于美好的景致当中,想要一饱眼福的情态,从侧面烘托了鸟儿极多,彰显了山景的灵动。在静态的山上写出动态的飞鸟,动静结合,山景自然而富有神韵。鸟儿归巢,可知天色已晚,但是诗人还在远望,可见对泰山景色的痴迷竟至忽略了时间,对泰山的喜爱之情由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末联抒泰山极望之情,我一定要登上那高高的泰山顶峰,俯瞰环绕在四周的渺小的群山。

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将情与景相结合,动人心魄,散发着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一览众山小”是继“齐鲁青未了”、“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之后,第四次烘托泰山的高大巍峨。而岱岳傲视群山的气势,亦是诗人藐视一切的豪迈情怀,和不畏艰难立志登顶的坚毅信念,全诗主旨由此升华到顶峰。

明末清初的大才子,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在《杜诗解》中说:“‘岳’字已难着语,‘望’字何处下笔?试想先生当日有题无诗时,何等惨淡经营!一字未落,却已使读者胸中、眼中隐隐隆隆具有‘岳’字、‘望’字。写‘岳’奇绝,写‘望’又奇绝。”诗题为《望岳》,但全诗不着一个“望”字,却能够将读者带到雄壮伟岸的境界当中,可见诗人文字功力之雄厚。

又如清人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所讲:“《望岳》一题,若入他人手,不知作多少语,少陵只以四韵了之,弥见简劲。”

的的确确,《望岳》一诗,语句奇警,遒劲峭刻,气骨峥嵘,体势雄浑。上六实叙,下二虚摹,寥寥四十言,字字皆能泣鬼磷而裂鬼胆,说得泰岳色气凛然,实为万古开天名作。杜甫言志抒怀,其心胸气魄于斯可尽观。

杜甫《望岳》诗,描写泰山壮丽的景观,从远景描写到近景,从静态描写到动态,营造了非常磅礴的气势,不仅展现出泰山雄伟秀丽的景观,表达出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还将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以及顽强不息的豪情壮志表现出来。格调高昂激越,激荡人心,意蕴深刻,耐人寻味。恰如明人莫如忠在《登东郡望岳楼》中所言:“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杜甫对“岳”一“望”,也定下了他此后人生的大调子,就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奋发有为,乐观豪迈,充满自信而又善于自为,有一般等闲之辈不可比拟也无从捉摸的凌云之志和广阔胸襟。古往今来,总是把《望岳》置于杜甫诗集之首,应该说是极其惬当的。

有读者或许会有疑问,一首《望岳》诗,怎么就改变了杜甫在我们心中的“固定形象”了呢?

我们一直说,在唐代,几乎每一位诗人都有入仕报国的宏愿,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志向尤其高。

杜甫自传性的叙事诗《壮游》,说自己“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立意不凡,出口不凡,可见少年时起就抱有远大志向。

青年时的杜甫,更有一股子不屑庸俗,直上云霄的冲劲与热情。他的《画鹰》诗:“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与其说是咏画中之鹰,不如说是借此以抒发胸中不平之气。这与我们今天不少人心目中的杜甫形象,有很大距离。

杜甫早年的诗句“却倚天涯钓,犹能掣巨鳌。”(《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也着实令我们疑心出自浪漫主义诗人之手。

杜甫叙写自己平生才学、志向与政治抱负的诗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我们不能仅仅视作诗人写写诗弄弄辞藻,而应当看作杜甫内心世界的真实表露。

杜甫曾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写到“窃比稷与契”。稷与契,是传说中舜帝的两个大臣,稷乃周代祖先,教百姓种植五谷;契为殷代祖先,推行伦理道德教育。由此,我们可以比较全面地理解杜甫内心所向往的目标,他的理想以及他对自己所设定的行为标准。

杜甫四十七岁时的诗作《洗兵马》,以“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作结,读之令人神往。坦率说如果杜甫内心没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力,要想写出被后世奉为“诗史”的作品来,实在是不可能的。而有此等感情和想象力,其人立意及志向一定是在高超之境。

即便是杜甫晚年诗作《短歌行赠王郎司直》,开篇“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仍然具一副非常的豪放不羁相,说是至老不变,至死不变,也未尝不可。

管中窥豹,从《望岳》及上述诸多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杜甫,其实不乏豪迈,更有洒脱与放达,他并非是生来就执意拥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悲悯情怀的,而是时势,造就了后来的杜甫。

诗言志,诗家呕心沥血吟咏出的诗作是读者窥视诗人胸中半径的一面镜子。仔细品味杜甫的诗作,我们真的不难发现另一个被我们忽略过的杜甫。

(0)
上一篇 2022年3月29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