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咏梅写作背景简短(卜算子咏梅赏析简短)

《卜算子·咏梅》蕴涵丰富

我每当冬天,看见雪花飘飞,就喜欢读毛泽东主席的《卜算子·咏梅》。此诗词作于1961年,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

诗词上阕,展示梅花美丽、亲近的生动姿态,反映梅花傲寒怒放的坚贞品格,梅花挺立寒冬的美好形象,活灵活现。诗词下阕,展示梅花不畏寒冷的精神风貌,反映梅花坚强不屈的意志,梅花飞雪迎春的品格,十分感人。《卜算子·咏梅》中“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春”既指轮回交替的季节,又寓指自然美景和人世繁华。

此词是毛泽东运用逆向思维立意,反用陆游同调同题词意而创作的一首词,采取象征、拟人、衬托、比喻、夸张、对仗、顶针等手法,完美地展示了托物言志的目的。

毛泽东为什么创作《卜算子·咏梅》,有三个因素。

一是毛泽东咏梅爱梅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人都有衬托自身情趣和品格的心爱之物,如唐代诗仙李白爱剑与酒,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爱马与剑,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陶渊明爱菊,宋代书法大家藏石家爱石,“米芾拜石”或典故或佳话或传说,广为传颂。一代伟人毛泽东则对梅花情有独钟。他一生恋梅、惜梅、品梅、咏梅,与梅花结下了不解情缘。毛泽东乐于“日日见梅花”。毛泽东在中南海的寓所旁,有几株挺拔的红梅,日理万机的人民领袖,百忙之中总会抽空赏梅。除了中南海,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武汉东湖。梅岭一号是毛泽东在武汉办公与居住的地方。毛泽东每次去湖北武汉,他总要对身边人吩咐:“我还是住东湖梅岭。”毛主席住在充满诗意的“梅岭”,与高洁而清香的梅为伴。毛泽东日常生活用品上所装饰的梅花,却整天陪伴着他。

二是毛泽东创作《卜算子·咏梅》的时代背景

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筹划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欧美封锁,苏联翻脸;面临的国内环境是经济困难,灾害重重。面对困难和压力,毛泽东想要表明共产党人的态度和斗志,便酝酿写一首词。毛泽东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感到文辞虽好,但意志消沉,只可借其形,不可用其义,毛泽东的这首词,借用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整首词所反映出来的意境却截然不同,故诗人解释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三是毛泽东咏梅抒情鼓舞民众

毛泽东尤其喜欢在雪天赏梅,他曾说,雪中赏梅审美,能品味梅花傲霜斗雪、劲节挺立的风姿。毛泽东曾写出“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的诗句。诗人对春夏秋冬不同景致情韵有诸多吟咏,与历代诗家既有同声相应,更有别样格调。毛泽东主席的《卜算子·咏梅》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此词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先在干部中传阅,用意是鼓励干部从梅花形象上吸取敢于斗争的力量,鼓励中国人民要有威武不屈的革命意志和革命到底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附:《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0)
上一篇 2022年3月29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