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全文及翻译知识要点(春秋写了些什么)

一、背景资料

《春秋》“简而有法”的记事先驱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传统经典。《春秋》中的语言极为精练,后人为解释《春秋》,著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史称“春秋三传”。《春秋》是一部包含着重要历史信息的史书。

《春秋》开创了编年体记事的先例

《春秋》是继《尚书》之后的一部以记事为主的史书,但其在内容、叙事、语言等方面又有自身的特点。在内容上,它体现了维护周制、明王道、重人事、褒善贬恶的“大义”的思想倾向。孔子曾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可见这部书融进了孔子“克己复礼”的心血。

《春秋》是传统经典之一,是公元前 722 年至公元前 481 年间鲁国十二公统治年间的编年史。它用极精练的语言记载了鲁国的国内事件、外交会盟、封建战争、鲁国与邻国其他方面的联系,偶尔也记载日食、洪水、地震和自然奇观。《春秋》的语言风格极为精练,按年代顺序编排历史事实。它的书名通常被认为是一年四季的代喻,其实它是个编年史类史书的通用性术语。这一书名还是此书所涵盖的那一时代得名的根源。

采用编年体记事,是《春秋》首创,并且极具特色。这里所说的“编年”,就是建构明确的时间顺序,按照年月日来记录历史事件,正所谓“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这一体例的创造,堪称伟大创举,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春秋》使用鲁国纪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依次经历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诸国君,直到鲁哀公十四年,总共242年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处处反映鲁史特征。同时提到的诸侯国和蛮、夷、戎、狄部族共有100多个,对于中原有较大影响的十几个诸侯国也有较多的记载,基本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的大格局。

在叙事方面,《春秋》的“大义”是通过其严格的体例来实现的,这就是所谓的“微言”。在记述史实上,《春秋》用词遣字极为讲究。如,同样是杀人,区别就大不同。杀无罪者称“杀”,杀有罪者称“诛”,下杀上则称为“弑”,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些精细的记述中,“明王道”“褒周室”“辨是非”“别嫌疑”的深刻意蕴,就在“微言大义”中显现出来。整部《春秋》 18 000多字,其语言的含蓄精练,历来为人所称道。“一字见义”“一字褒贬”的“春秋笔法”集中了它的语言特点。韩愈曰:“《春秋》谨严。”

在文字记录的历史中,史官能够秉笔直书,丝毫不体现个人的好恶,是非常不容易的。可以说,自从有了史官,就有了对历史的褒贬记录。孔子也是这样,《春秋》中记事虽简而有法,但褒贬劝惩之意跃然纸上。

《春秋》的缺陷,就是记事过于简略。有的条文仅一个字,如“螟”(隐公五年、八年)、“饥”(宣公十年、十五年、哀公十四年),最长的也不过46 字(襄公十四年),由于太过简单,其记事就有点类似后世的新闻标题,看不出历史事件的脉络及因果关系。

二、名言辑录

1、多行不义,必自毙。

译文:多作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我灭亡。

2、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译文:忖度德行如何,以便决定自己怎样处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从而决定该怎样行动。

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译文:节俭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德,奢侈是一切恶行中最大的恶。

4、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译文: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存,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露出来受寒。

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译文: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有了过错但能够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6、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译文:举荐人才,不要把有道德的人遗漏;赏赐爵禄,不要忘记有功劳的人。

7、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译文: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译文:树梢大于树干,树就要折断;尾巴大了就一定不能摇摆灵活。

9、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

译文:树立德行,最可贵的是使它不断增长;而除掉毛病,最好是除得干净彻底。

春秋

夫能固位者,必度于本末而后立衷焉。不知其本,不谋。知本之不枝,弗强。《诗》云:「本枝百世。」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以君成礼,弗纳于淫,仁也。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无信患作,失授必毙。

量力而动,其过鲜矣。

以欲徙人,则可;以人徙欲,鲜济。

广而俭,文而有礼。肃而宽,忠而能力。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不以一眚掩大德。

沈渐刚克,高明柔克。华而不实,怨之所聚。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怀必贪,贪必谋人。谋人,人亦谋己。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不背本,仁也。不忘旧,信也。无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虽大,必济。

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

怨之所聚,乱之本也。

过而不悛,亡之本也。

众怒难犯,专欲无成。

夫乐以安德,义以处之,礼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厉之,而后可以殿邦国,同福禄,来远人,所谓乐也。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是以远至迩安。

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

君子之行,思其终也,思其复也。

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恤民不倦。

大适小有五美:宥其罪戾,赦其过失,救其灾患,赏其德刑,教其不及。小适大有五恶:说其罪戾,请其不足,行其政事,共某职贡,从其时命。

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无礼而好陵人,怙富而卑其上,弗能久矣。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外强内温,忠也。和以率贞,信也。

从善如流,下善齐肃,不藏贿,不从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厌。

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用其道,不弃其人。思其人犹爱其树,况用其道而不恤其人乎?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从善如流。

好学而不贰。

吃一堑,长一智。

松柏之下,其草不殖。

临祸忘忧,忧必及之。

侵欲无厌,规求无度。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君子有容人之量,小人存忌妒之心。

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宠而不骄,骄而不降,降而不憾,憾而不眕者鲜矣。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

三、助读资料

有关《春秋》的小知识

1. 后人对《春秋》的研究都有哪些呢?

正因为《春秋》的简要凝练,才出现了各种用来解释它的著作,这就是“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他们代表各家的观点,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春秋进行阐发。

其中《左传》以叙述史实为主,《公羊传》《谷梁传》主要从义理方面训诂释义。

比如《春秋》中记载的“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就详细地描述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公羊传》《谷梁传》则分别阐释为“大郑伯之恶”和“失子弟之道”。

2. 史书的体例

《春秋》,它是我国第一部以记事为主的编年体史书。除了这一体例之外,史书还有哪些体例呢?

纪传体:纪传体史书始创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用“本纪”叙述帝王;用“世家”记叙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用“表”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他国。历代修正史都以此为典范。

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顺序编写,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如《左传》《资治通鉴》等都属于这一类。

纪事本末体: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这种体裁的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纲,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日顺序编写。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断代史:记载一朝一代历史的史书称为断代史,始创于东汉班固的《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其余都属断代史。

另外,还有记载各种专门学科历史的史书称专史,如经济史、思想史、文学史等。

(0)
上一篇 2022年3月29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