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记桃花翻译(闲情偶记主要讲了什么)

第1页 作者介绍

其著作.上常署新亭樵客、觉世稗官、觉道人、笠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之名。李渔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 ,卒于清康 熙十九年(1680) ,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又号笠翁。祖籍浙江兰溪,生长于江苏如皋。一生跨越明清两代。

出身于药商家庭的他,自幼与市民阶层接触密切,对其人生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然而,由于经历了明清易代的社会动荡和战乱之苦,李渔原本不错的家境逐渐衰落。早年他尚存入仕之心但几次乡试均落第,遂打消此念。为了生计他逐渐过上了卖文为生的日子。

后来他移家杭州,与当时的名流过往甚密。由于其文名不断扩大,后来又家设戏班,到各地演出,他的生活境况逐渐好转,更从中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和演出经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

康熙元年(1662) ,李渔告别了杭州,来到了文人荟萃、虎踞龙盘的六朝古都金陵(今江苏南京)。他先在金陵闸暂居了一段日子,后来购得一屋,取名为“芥子园”。此时,李渔一家连同仆人少说也有几十口,为了维持一家人的衣食需求,他不得不常常外出“打抽丰”。“打抽丰”是明清时代风行的一种社会现象,就是一些未曾做官的文人,凭借自己在文艺上的某些特长,出入公卿之门,以求得到馈赠。公卿也借这班人来获取美名。

李渔为达官贵人赋诗撰联谈文说艺、写曲演戏、设计园亭,并把他们的书信、文案等选编出版,从而获得了丰厚的馈赠和资助。此外,李渔与古代许多文人一样,不仅读万卷书,而且行万里路,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他钟情于山水,把大自然称为“古今第一才人”。

在古代交通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李渔携带家班远途跋涉,走遍了燕、秦、闽、楚、豫、广、陕等地,一览中华大地的奇山秀水。这些经历对李渔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的知识不断丰富,感触不断增多,性情得到了陶冶,还懂得了生活的乐趣。这些都为他写《闲情偶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晚年,李渔又举家迁回了杭州,并在此终老。李渔一生著述甚丰,其作品包括戏曲、小说、诗文、随笔等。今人整理有《李渔全集》基本囊括了李渔已知的全部著作。

第2页 名家点评

糊涂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明白; 狭隘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旷达;

忧郁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愉快; 笨拙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灵巧。

愁闷的人读了它将会欣然起舞; 有病的人读了它将会霍然而愈。

——[清]余怀评《闲情偶寄》

往往直凑单微,隽谐可喜,不仅为当时之药石,亦足资后世之攻错。

——钱钟书评《随园诗话》

喜其标榜性情,不峻立门户,使人易受启发,参摆脱羁绊。

——郭沫若评《随园诗话》

第3页 写作背景

在晚明的文学界,散文富于个性,不受形式的拘束,成就显著。入清以后,散文中固有的“载道”传统又重新抬头,一些具有反清思想的人提倡经世致用的文章。这一类散文家以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三人为代表。顾、王的文章,大多是单纯的政论和学术论文,大多风格平实,而黄宗羲的散文就比较有文采,富于感情。

侯方域等人的创作反映了明清之际的文风转变他的散文有向“韩柳古文”传统靠拢的趋势,他的作品以人物传记类最为出色,取法于司马迁、韩愈的笔法,也讲求优美的辞采。与他类似的作家还有魏禧与 汪琬。到清中叶,“文以载道”的传统得到进一步 的强化,这方面的代表是桐城派。

桐城派著名的散文家有方荀、刘大槲等。他们用“义法”阐释了自己的散文理论系统。义,就是“言有物”;法,就是“言有序”。义法就是说散文要言之有物而文有条理。这一时期,李渔的《闲情偶寄》是其中比较特殊、比较富于情趣的作品。与他们相比较起来看,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李渔的价值与可贵之处。

《闲情偶寄》,写闲,写情, 写得放松,写得妩媚;写词曲,写戏剧,写得切实有用;写声容,写得清丽,写得快乐.其让人耳目一新的文字,活脱脱的小品文字风格,趣,乐,雅,致.且,当推其中论及戏曲理论的为最好.理论联系实践,系统,丰富.要细品.闲来呢,就爱读声容部,恰是动情,轻撩,媚好,清丽,娇羞.

李渔老先生把女性的美,从选姿、肌肤、眉眼、手足、态度、修容、熏陶、点染、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述。食色性也, 以性所原有,不能强之使无耳.女人是尤物, “尤物维何?媚态是已. ”媚态之于人,犹如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那自然的流露,自是摄魂之仪.妩媚,还要态度啊,还要有修养,有才艺,有品味.

可爱的李渔老先生,在清初,已言之——“女子无才便是德,此皆见噎废食之说. ”他写得更绝的一句:“贪淫之妇,何尝历历知书?”.绝吧.

女子有才有艺,是一情趣也,琴棋书画,也可陶冶之媚,若与一女子对棋.见其女子“纤指掂棋,踌躇不下,静观此态,尽勾消魂.”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美女下棋,思踌之姿,温婉可人,男子怜香,仍欲胜棋吗.呵呵,这情趣……

第4页 名著概要

《闲情偶寄》是李渔的一部杂著, 内容包含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养生等,在中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下面选取两部分内容加以介绍。

《闲情偶寄》中的“饮馔部”,是李渔讲求饮食之道的专著。他主张在俭约中求饮食的精美,在平淡处寻生活的乐趣。他的饮食原则可以概括为二十四字诀,即: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这正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饮食的美的追求。

《闲情偶寄》的“词曲部”、“演习部”实际上是戏曲理论专著。曾有人抽出单独印刷,取名《李笠翁曲话》或《笠翁剧论》。《词曲部》论戏曲创作,包含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项:《演习部》论戏曲表演,李渔在编剧技巧方面作了系统、丰富而精到的论述。 他十分重视戏曲作为一种舞台 表演艺术的特征,强调“填词之设,专为登场”,要求编剧之时,“手则握笔,口却登场,全以身代梨园,复以神魂四绕,考其关目,试其声音,好则直书,否则搁笔”。

他认识到戏剧结构在剧本创作中的重要性,声称“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并就结构问题提出了“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等具体方法。他强调宾白的个性化,即所谓“语求肖似”,“欲代此人立言,先以代此人立心”,“务使心曲隐微,随口唾出,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

他又提出戏曲的格局要求“小收煞”处,须“令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结果”,最后的 “大收煞” 既要使重要角色“大团圆”,又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最忌无因而至、突如其来,与勉强生情、拉成一处”。他要求戏曲语言应浅显,他说:“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故贵浅而不贵深。”并且认为“自古来圣贤所传之经传亦只浅而不深”,“能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他反对语言的“迂腐”、“艰深”、“隐晦”、“粗俗”、“填塞”,要求语言“尖新”、“洁净”和有“机趣”,主张少用方言。

在音律方面,他主张“恪守词韵”、“凛遵曲谱”。他说:“只求文字好,音律正,即牌名旧杀,终觉新奇可喜;如以极新极美之名,而填以庸腐乖张之曲,谁其好之。善恶在实,不在 名也。”关于科诨,他提出“ 戒淫亵”、“忌俗恶”、“重关系”、“贵自然”,主张科诨合于生旦净丑的身份,自然包孕事理之中。诸如此类,都堪称卓识。

《闲情偶寄》不仅熏陶、影响了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一大批现代散文大师,开现代生活美文之先河,而且对我们今天提高生活品位、营造艺术的人生氛围仍有借鉴价值。

第5页 名言佳句

《声容部,习技第四,文艺》

学技必先学文。非曰先难后易,正欲先易而后难也。天下万事万物,尽有开门之锁钥。锁钥维何?文理”二字是也。

寻常锁钥,一钥止开一锁,一锁止管一门;而文理二字之为锁钥,其所管者不止千门万户。盖合天上地下,万国九州,其大至于无外,其小止于无内,一切当行当学之事,无不握其枢纽,而司其出入者也。

此论之发,不独为妇人女子,通天下之士农工贾、三教九流、百工技艺,皆当作如是观。以许大世界,摄入文理二字之中,可谓约矣。不知二字之中又分宾主。凡学文者,非为学文,但欲明此理也,此理既明,则文学又属敲门之砖,可以废而不用矣。

天下技艺无穷,其源头止出一-理。明理之人学技,与不明理之人学技,其难易意判若天渊。然不读书不识字,何由明理?故学技必先学文。然女子所学之文,无事求全责备,识得一字,有一宇之用,多多益善,少亦未尝不善;事事能精,一事自可愈精。

子尝谓土木匠工,但有能识字记帐者,其所造之房屋器皿,定与拙匠不同,且有事半功倍之益。人初不信,后择数人验之,果如子言。粗技若如此,精者可知。甚矣,字之不可不识,理之不可不明也!

(0)
上一篇 2022年3月30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3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