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注释翻译(当仁不让于师原文翻译)

《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朱熹《论语集注》曰:“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朱子将“师”解作“老师”。近乎西哲亚里士多德所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不让”即“争”。朱子之所以说“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大概因为孔子曾说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正是欲盖弥彰!仁乃阳关大道,而非独木桥。学生走得,老师也走得,虽千万人亦可并行不悖。并非学生走了仁道,则老师便无仁道可走。反之亦然。又焉用“争”哉?

袁枚《随园诗话·卷五》“苏州秀才”条下记有:“宋王旦怒试者解‘当仁不让于师’,‘师’字作‘众’字解,以为悖古。不知说本贾逵,并非杜撰。”将“师”字作“老师”解,很可能出自后人的望文生义,而贾逵将其解作“众”,同样似是而非。凡人皆可与老师并行于仁道,自然也可与众人并行于仁道。何必不让于“众人”哉?

那么,此“师”字当作何解呢?《论语·先进》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老子·三十章》“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在此两处,“师”字皆作“军队”讲。“军队”与贾逵所谓“众”不同,有与之敌对的含义在内,所以才要“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公孙丑上》中,曾子说他曾听老师孔子说过,反省自己觉得理直,“虽千万人,吾往矣!”“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此两处正是“当仁不让于师”的具体表现。然而,无论是面对“三军”,还是面对“千万人”坚持仁道,其结果很可能是以身殉道,正如孔子所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论语·述而》(子贡)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曰:“古之贤人也。”(子贡)曰:“怨乎?”(孔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据《史记·伯夷叔齐列传》记载,武王载文王木主,以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杀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周灭商后,两人耻食周粟,最终饿死于首阳山。伯夷、叔齐面对武王的军队,冒着生命危险扣马而谏,也正是“当仁不让于师”的又一例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仁不让于师”中的“师”字,当作“军队”解。

(0)
上一篇 2022年3月30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3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