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的著名诗歌赏析(北岛的三首最著名的诗)

引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熟悉的诗出自《警世通言》,常用于比喻在逆境中坚持奋斗必定会有所收获。我国当人诗人北岛便是如此,他成长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特殊的年代中坚持与主流背道而驰的创作方向,又曾在国外漂泊多年,只能对着镜子说母语。正因如此他的作品常能发人深省,还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诗作尤其简练而有力量,传递出他对世界的思考。北岛曾写过一首最特别的诗,全文只有一个字,却拥有直击人心的力度。有人对其赞叹不已,有人却抨击是哗众取宠,这首诗究竟该褒该贬?

对于诗歌,想必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诗歌是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学体裁。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按照现代文学的分类标准,中国的诗歌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词、散曲和现代诗五大类。

▲古代诗人形象

以《诗经》等为代表的古诗体,一般可分为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汉代有独特的乐府诗,典型代表就是乐府双绝《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唐初开始形成格律诗,也被称为近体诗,一般分为绝句和律诗,例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至于现代诗,更是流派众多,著名诗作有《再别康桥》《雨巷》《致橡树》等。

▲诗圣杜甫雕像

总体而言,诗篇大多文笔流畅、语言精练,可以在短短几十字之中讲述一段历史,或抒发诗人的心情。有些经典诗句,只需寥寥数字就能让人感受到其精妙之处,例如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短短九字便通过夸张和比喻的方式勾勒出一幅险峻画面,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然而论起字数少却能震撼人心的诗句,还要数当代诗人北岛的一字诗——《生活》

01

北岛,本名赵振开,中国当代诗人、作家,祖籍浙江湖州,1949年出生于北京,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之一。1965年,北岛考入北京四中高中部,不到一年后辍学。据北岛自己所说,由于数学不好,高中时期的学习压力特别大,最后只能选择放弃。当然,他也坦言高中经历是自己人生的转折点。从1969至1980年,北岛曾在北京市做了11年建筑工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北京建筑工地

1970年春天,北岛与几个朋友在颐和园划船时,有位朋友朗诵了一首“朦胧诗鼻祖”食指的诗,他深受震撼,自此开始文学创作。1970年他曾在海边度过一段时间,这段日子中他的诗作也以海岸、船只、灯塔等意象为主。1973年前后,北岛经常参加文学沙龙,并与史铁生等人保持密切文学接触。在文学创作初期,除写新诗外,他还创作了很多中短篇小说,如《波动》《在废墟上》等,并于1978年与芒克(原名姜世伟,同为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之一)等人合作创办《今天》杂志。

▲1976年时的北岛与芒克

《今天》是一本典型民间诗歌刊物,是朦胧诗派汇集所在,其中刊登小说、诗、评论和少量外国文学。1980年该刊物被禁,后在挪威出版海外版,北岛继续担任主编,逐渐在世界各地都有了影响力。这本杂志对于北岛来说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他的笔名“北岛”就来源于此。芒克认为他作为南方人,一直生活在北方,又是清冷、独立的人,像是他笔下所写的孤岛,于是提议他以“北岛”作为笔名,这一名字也沿用至今。

02

作为七十年代后期兴起的朦胧诗派代表人物,北岛的作品震撼了一代国人,表达了这特殊的一代人对人性、社会、世界的思考,其中有怀疑和批判,却也不乏清醒和理智。他曾说过:“诗人应该通过作品建立起自己的世界”,北岛诗歌中的世界冷峻而思辨,批判性很强,却又十分真诚,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衡量人和世界。这些精神,在他的代表作《回答》和《一切》中都有所体现。

▲北岛近照

在这种真实而深刻的思辨之下,北岛写下了自己最特别的一首诗《生活》,全文只有一个“网”字。此诗被收录在《太阳城札记》中,这组诗中还有很多篇章,如《艺术》《命运》《祖国》和《自由》等。由“网”这一字,可以展开无尽联想——渔网是鱼挣脱不掉的束缚,球网是球员拼力争取的目标,关系网是我们为人处世时的依靠,法网是对犯罪行为的震慑;一张网上密密麻麻的结点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网又常常可以铺开很大很大……生活中既有那些有形之网,更有着大量的无形之网,从这里又自然而然地引申出了“束缚”之意,谁的生活没有束缚和不自由呢?

▲渔民和手中的渔网

每个人在看到“网”这个字时,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联想和理解,都能体会到那种直指人心的力度,不得不心生叹服。其实这一首诗理应与《太阳城札记》中的这一组诗联合在一同理解,才能进入诗人所构建的世界,理解诗人所要形容的“网”。然而,诗歌乃至文字的魅力也正在于此,能够让每个读到它的人有着自己的理解,这样的诗作才更鲜活,更有生命力,更能给人以强烈的内心震撼。

结语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尔特曾把文本区分为“可读的文本”和“可写的文本”,其中可读的文本拘泥于规范的解释,意义往往单调,很难给人启发;可写的文本则向读者开放,在其中作者和读者可以实现交流。显然,《生活》就是可写的文本,每个人都可以用这首诗对自己的生活做出解读。在这个意义上,这首诗显然不是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哗众取宠”,反而值得我们称赞,也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

(0)
上一篇 2022年3月30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30日

相关推荐